本文介绍河道治理小技巧,包括精准控源截污、巧用生态修复、改善水动力条件和强化监测管理。通过排查封堵排污口、修复管网、种植水生植物、投放水生动物、清淤疏浚、水系连通以及实时监测水质等方法,有效改善河道水质,提升水生态环境。
河道治理小技巧
一、精准控源截污
排查与封堵:对河道沿线排污口开展“地毯式”排查,借助专业检测设备,精准定位隐蔽排污点。一旦发现,立即封堵违规直排口,杜绝污水肆意入河。
管网修复与完善:全面检查污水管网,及时修复破裂、渗漏的管道。对于管网覆盖盲区,合理规划新建管网,提高污水收集率,确保生活污水、工业废水能全量接入污水处理厂。
源头减量:在河道周边企业推行清洁生产,鼓励使用环保原料、改进生产工艺,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。针对农业面源,引导农户科学施肥用药,减少化肥、农药随雨水流入河道。
二、巧用生态修复
水生植物净化:依据河道的水质、水深及光照条件,因地制宜种植水生植物。像在富营养化水体中,可种植凤眼莲、大薸等强净化能力的植物,高效吸收氮、磷等污染物;在浅水区及河岸带,种植菖蒲、芦苇等挺水植物,稳固河岸、净化水质。
投放水生动物:向河道内投放螺、蚌等底栖动物,它们能摄食有机碎屑、藻类,改善底质环境;合理放养鲢鱼、鳙鱼等滤食性鱼类,控制浮游生物数量,维持水体生态平衡。
生态护坡构建:摒弃传统硬质护坡,采用生态护坡方式。例如铺设生态袋,内装土壤与草籽,待草籽发芽生长,既稳固河岸,又为生物提供栖息空间;种植根系发达的垂柳、紫穗槐等灌木,增强河岸抗冲刷能力。
三、改善水动力条件
清淤疏浚:定期对河道开展清淤作业,运用绞吸式挖泥船等专业设备,清除河底淤积的淤泥、垃圾与杂物。清淤不仅能加深河道,提升行洪能力,还能减少底泥污染物释放,改善水体质量。
水系连通工程:通过新建水闸、泵站,打通断头河,连接孤立水体,构建畅通的水系网络。促进水体流动,让“死水”变“活水”,增强河道自净能力,提升水环境质量。
四、强化监测与管理
水质实时监测:在河道关键点位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,实时掌握溶解氧、氨氮、化学需氧量等关键指标变化。利用物联网技术,将数据传输至监控平台,一旦水质异常,及时预警。
日常巡查监管:组建专业巡查队伍,对河道进行日常巡查。重点监督是否存在违法排污、倾倒垃圾、破坏河岸设施等行为,发现问题,迅速处理,守护河道治理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