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级城区黑臭水体政治系统化方案如何编制?
1、前期调研评估
资料收集:收集城区地形、气象、排水管网、人口分布、工业排污及已有水质监测数据等基础信息。
现场勘查:实地查看黑臭水体位置、尺寸、周边环境,记录颜色、气味等表观特征,评估黑臭程度。
污染源排查:排查工业废水排放,统计生活污水产生与管网覆盖,了解农业面源污染。
水质监测:设监测点,检测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溶解氧等指标,分析污染物来源与污染趋势。
2、确定目标原则
整治目标:依相关标准,设短、中、长期目标,如短期消除黑臭,中期水质达地表水 V 类,长期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。
整治原则:截污纳管优先,秉持生态修复,因地制宜,注重长效管理。
3、整治技术措施
控源截污:完善污水管网,实施雨污分流,监管工业废水达标排放。
内源治理:清淤河道,妥善处理底泥,整治河岸垃圾堆放。
生态修复:种植水生植物,投放水生动物,修复河岸带生态。
活水循环:优化水系连通,引入清洁水源。
水质提升:采用化学、生物强化处理技术,设应急处理设施。
4、实施计划安排
项目分解排序:将整治工程细分,按重要性、紧迫性、实施难度排序。
年度计划制定:明确每年任务、目标、资金与责任主体。
进度监控:设关键进度节点,定期监控评估,建立报告制度。
5、资金预算筹措
投资估算:对工程建设、设备购置、监理运维等费用详细估算。
资金筹措:争取上级专项、地方财政投入,引入社会资本。
资金管理:制定制度,专款专用,加强监督审计,公开使用情况。
6、长效管理机制
管理机构职责:成立专门机构,明确部门职责分工。
监测预警:完善监测网络,设预警机制。
公众参与:普及知识,建举报平台,鼓励公众监督。
7、效益风险分析
效益评估:构建环境、经济、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,预测分析效益。
风险应对:识别政策、技术、资金、施工等风险,制定应对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