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、生态修复工程如何联动推进,提升综合生态效益?-吉佳水务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7 | 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、生态修复工程联动的核心是实现目标、空间、时序协同,构建 “源头控污 - 过程净化 - 末端修复” 闭环体系。海绵城市源头削减污染负荷,黑臭水体治理消除污染存量,生态修复提升系统自净能力,通过跨部门协调、资金整合、技术支撑与监测评估机制保障落地,可实现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多重提升,破解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。

海绵城市建设以 “源头减排、过程控制、末端治理” 为核心,黑臭水体治理聚焦污染清零与水质达标,生态修复工程侧重生态系统结构重建与功能恢复,三者本质都是围绕城市水生态环境改善展开。通过科学联动,可打破单一工程的局限性,实现 “治水、护水、活水” 的全链条协同,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。本文从联动逻辑、核心路径、实施机制与效益评估四大维度,详解三者联动推进的实操方案。


一、明确联动核心逻辑:从 “各自为战” 到 “系统协同”

三者联动的核心是围绕 “水” 的全生命周期,构建 “源头控污 - 过程净化 - 末端修复” 的闭环体系,实现功能互补、效益叠加。


(一)目标协同:锚定综合生态效益

统一核心目标:以提升城市水生态承载力为核心,实现 “水质达标、生态健康、雨洪可控、景观宜居” 四大目标,避免单一工程追求单一指标(如仅关注黑臭消除或雨水调蓄)导致的系统性失衡。

细化量化指标:明确联动后关键指标,包括雨水径流控制率≥70%、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100%、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率≥80%、滨水景观满意度≥90%,确保联动效果可衡量。


(二)空间协同:统筹全域布局

宏观层面: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、黑臭水体治理方案、生态修复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,统筹流域、片区、地块三级空间布局,确保工程落地不冲突、功能能衔接。

微观层面:在黑臭水体流域内,同步布局海绵设施(如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)、污染拦截设施(如生态缓冲带)、生态修复工程(如水生植物种植),形成 “流域统筹、分区施策” 的空间格局。


(三)时序协同:衔接建设节奏

前期同步开展现状调研与规划编制,共同摸清流域内污染源头、水文特征、生态短板,避免重复勘察、规划脱节。

中期按 “先源头、后末端” 的顺序推进:优先实施海绵城市源头减排工程与黑臭水体点源污染管控,再开展过程净化与生态修复,最后通过海绵设施调度补水,保障修复效果。

后期同步开展运维管理,将海绵设施、黑臭水体监测、生态系统养护纳入统一运维体系,避免 “重建设、轻运维”。


二、联动核心路径:三大工程功能互补与深度融合

(一)海绵城市建设为基础:源头削减污染负荷

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,从源头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与径流总量,为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减负。

源头控污:在城市建成区、滨水居住区推广透水铺装、绿色屋顶、雨水花园等设施,截留初期雨水(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可达普通雨水的 5-10 倍),通过土壤渗透、植物吸附净化雨水,削减 COD、氨氮等污染物负荷 30%-50%。

雨洪调控:在黑臭水体沿岸布局调蓄池、植草沟、生态湿地等海绵设施,调蓄降雨径流,削减洪峰流量,避免暴雨期间大量雨水携带沿岸垃圾、沉积物入河,加剧黑臭现象。

生态补水:将海绵设施收集净化后的雨水作为黑臭水体生态补水水源,既解决枯水期水体流动性不足问题,又避免外源污染补水导致的水质反弹,补水水质需达到地表水 Ⅳ 类标准。


(二)黑臭水体治理为核心:消除污染存量

黑臭水体治理聚焦污染源头管控与水质改善,为生态修复创造前提条件,同时与海绵设施形成污染拦截闭环。

点源污染协同管控:在海绵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基础上,深化管网运维,定期清淤疏通,修复破损管道,确保污水全收集、全处理;将海绵设施与排污口整治结合,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态缓冲带与雨水调蓄设施,拦截突发排污与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物。

内源污染治理:通过环保清淤清除黑臭水体底泥污染存量,为水生植物种植、水生动物投放等生态修复工程创造良好环境;清淤区域周边布局海绵调蓄设施,避免清淤过程中泥水扩散,同时截留后期地表径流,防止底泥二次淤积。

水质应急保障:在海绵设施关键节点与黑臭水体监测断面设置在线监测设备,当水质出现异常时,通过海绵调蓄设施调控径流,减少污染物入河,同时启动应急曝气、投加微生物菌剂等措施,快速改善水质。


(三)生态修复工程为支撑:提升系统自净能力

生态修复工程聚焦水生态系统重建,巩固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成果,形成 “控污 - 净化 - 自净” 的长效机制。

岸线生态修复:将海绵城市滨水景观改造与黑臭水体岸线修复结合,拆除硬化堤岸,建设生态护岸(如格宾石笼、植被护岸),种植芦苇、菖蒲等乡土水生植物,既提升雨水渗透与污染物拦截能力,又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。

水体生态构建:在黑臭水体治理达标后,种植沉水植物(如苦草、金鱼藻)、浮叶植物(如睡莲),投放滤食性鱼类、底栖生物,构建 “水生植物 - 微生物 - 水生动物” 的复合生态系统,提升水体自净能力;生态修复区域周边布局海绵设施,调控水位与水流,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保障。

流域生态联通:通过生态廊道、人工湿地等修复工程,连接碎片化的水体与海绵设施,形成 “海绵设施 - 支流 - 主干流 - 湿地” 的生态网络,提升流域水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稳定性,增强对污染负荷与水文变化的缓冲能力。


三、完善联动实施机制:保障工程落地与长效运行

(一)组织协调机制

成立跨部门联动领导小组,整合住建、生态环境、水务、自然资源等部门职责,明确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,建立定期会商制度(每月 1 次),协调解决规划冲突、资金分配、进度推进等问题。

建立流域统筹管理机制,以黑臭水体流域为单元,划定联动治理范围,明确各区域责任主体,避免 “条块分割” 导致的联动失效。


(二)资金保障机制

整合财政资金,将海绵城市建设、黑臭水体治理、生态修复的财政预算统筹安排,优先支持跨工程联动项目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

创新投融资模式,通过 PPP 模式、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明确投资回报机制(如生态旅游收益分成、运维服务费),减轻财政压力。

设立联动奖励资金,对联动效果显著、指标达标率高的项目给予资金倾斜,激励各参与方主动协同。


(三)技术支撑机制

组建跨领域技术团队,整合给排水、生态工程、环境科学等专业人才,针对不同城市地形地貌、水文特征,制定个性化联动方案,避免 “一刀切”。

推广先进适用技术,如海绵设施与生态湿地一体化技术、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与海绵调蓄协同技术、生态护岸与透水铺装组合技术等,提升联动工程技术水平。

建立技术交流平台,定期组织科研院所、企业、地方政府开展经验交流,推广典型案例,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。


(四)监测评估机制

构建 “天地空一体” 的联动监测网络,整合海绵设施监测数据(如调蓄量、净化效果)、黑臭水体水质数据、生态修复指标(如植物覆盖度、生物多样性),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综合分析。

建立阶段性评估机制,每半年开展 1 次联动效果评估,重点评估径流控制率、水质达标率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等指标,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联动方案。

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,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,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开,接受公众监督。


四、联动综合效益: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多重提升

三者联动推进不仅能实现单一工程无法达到的生态效果,还能产生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。

生态效益:显著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,黑臭水体彻底消除,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 Ⅳ 类以上;雨水径流控制率大幅提高,内涝风险显著降低;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,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,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。

经济效益:通过工程整合减少重复建设投资,降低建设成本 15%-20%;海绵设施与生态修复工程减少城市排水、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负荷,降低运维成本;滨水生态环境改善带动周边土地增值、旅游业发展,形成 “生态 - 经济” 良性循环。

社会效益:打造 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人和” 的滨水空间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;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,推动形成 “全民参与、共同守护” 的水环境保护氛围;提升城市形象与竞争力,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

结语

海绵城市建设、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联动推进,是破解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方案,核心在于打破工程壁垒,实现功能互补、空间统筹、时序衔接。只有坚持 “系统思维、协同发力”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水体反弹、生态系统脆弱、雨洪风险高等问题,构建 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 的城市水生态环境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