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臭水体治理后的长效运维机制该如何构建,确保水质持续达标不反弹?-吉佳水务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7 | 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黑臭水体治理长效运维机制需构建 “责任闭环、监测预警、污染管控、生态养护、保障措施” 五大体系。通过分级责任与网格化管理明确权责,搭建 “天地空一体” 监测预警网络捕捉水质动态,从点源、面源、内源切断污染源头,强化水生生态系统养护,搭配资金、技术、公众参与保障,可避免水质反弹,巩固治理成果,实现 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 的水环境目标。

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目标不仅是短期消除黑臭现象,更在于构建可持续的长效运维机制,确保水质稳定达标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。实践中,诸多治理项目因缺乏科学运维体系,出现底泥二次淤积、水生植物退化、污染负荷反弹等问题,导致 “治理 - 反弹 - 再治理” 的恶性循环。本文从责任体系、监测预警、污染管控、生态养护、保障措施五大维度,详解长效运维机制的构建路径,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巩固提供实操方案。


一、健全责任闭环体系:明确 “谁来管、管什么、怎么管”

长效运维的首要前提是建立权责清晰、协同高效的责任体系,避免 “多头管理、责任悬空”。


(一)构建分级责任机制

明确属地政府主体责任,将黑臭水体运维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,签订责任书,明确水质达标考核指标(如溶解氧≥2mg/L、氨氮≤8mg/L、透明度≥625px)与奖惩措施。

细分部门职责: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水质监测与污染执法,水务部门负责管网运维与补水调度,城管部门负责沿岸垃圾清运,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面源污染管控,形成 “各司其职、协同联动” 的工作格局。

落实运维主体责任,通过市场化招标选择具备资质的专业运维企业,签订长期运维合同,明确运维内容、服务标准、考核办法与退出机制,避免 “重建设、轻运维”。


(二)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

按水体流域划分运维网格,每个网格配备 1 名网格长与若干运维人员,明确网格管理范围、巡查路线与频次(日常每日 1 次,汛期每 4 小时 1 次)。

搭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,运维人员通过手机 APP 实时上报巡查情况(如沿岸垃圾、排污口异常、水生植物倒伏等),平台自动分派处置任务、跟踪整改进度,实现 “问题发现 - 派单 - 处置 - 销号” 全流程闭环。


二、构建智能监测预警体系:实现水质动态管控

实时精准的监测数据是运维决策的核心依据,需搭建 “天地空一体” 的监测网络,做到隐患早发现、早处置。


(一)优化监测点位与指标

结合水体形态、排污口分布、水源补给等情况,在进水口、出水口、沿岸关键排污点、生态修复区域设置固定监测点,配备在线水质监测设备,实时监测溶解氧、氨氮、总磷、浊度等核心指标,数据每小时上传至运维管理平台。

增加移动监测频次,每月采用便携式监测设备对水体不同断面进行抽样检测,补充固定监测点数据盲区;每季度开展一次全指标检测(涵盖 COD、重金属等),全面评估水质状况。


(二)建立智能预警与响应机制

基于历史监测数据与水质标准,设定分级预警阈值(一般预警、较重预警、严重预警),当指标超标时,平台自动触发预警,通过短信、APP 推送等方式通知网格长与相关部门。

制定差异化响应流程:一般预警由运维企业 24 小时内处置并反馈结果;较重预警启动部门联动,48 小时内完成污染溯源与治理;严重预警启动应急响应,采取截污、补水、曝气等紧急措施,确保 48 小时内水质明显改善。


(三)强化数据赋能决策

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监测数据进行趋势研判,识别水质变化规律(如雨季氨氮浓度升高、枯水期溶解氧不足等),提前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。

建立运维效果评估模型,通过对比治理后与运维期间的水质数据、生态指标,量化运维成效,为运维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。


三、深化污染负荷管控:切断反弹源头

黑臭水体反弹的核心诱因是污染负荷超过水体自净能力,需从 “点源、面源、内源” 三方面构建全链条管控体系。


(一)严格点源污染管控

加强沿岸排污口常态化监管,建立排污口 “身份证” 制度,明确排污单位、污染物类型与排放标准,每月核查 1 次排污口排放情况,严厉打击偷排、漏排行为。

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后续运维,定期检查管网运行状态,每季度对管网进行清淤疏通,每年开展 1 次管网检测(采用 CCTV 检测技术),及时修复破损、渗漏管道,避免污水直排入河。

强化沿岸污染源管控,禁止在水体沿岸设置垃圾堆放点、畜禽养殖场所,对沿岸餐饮、洗车等经营单位实施污水预处理达标管控,安装油水分离器、污水处理设备并定期检查运维情况。


(二)精准防控面源污染

针对城市面源污染,在沿岸道路、居民区推广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,截留初期雨水;定期清理雨水口截留装置,避免沉积物随雨水入河。

针对农业面源污染,指导沿岸农田科学施用化肥农药,推广生态种植模式;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生态缓冲带(如芦苇带、草坪带),拦截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污染物。

加强汛期面源污染管控,提前清理沿岸排水口、沟渠杂物,在暴雨期间增加巡查频次,及时封堵非法排水口,减少雨水携带污染物入河。


(三)持续治理内源污染

建立底泥淤积监测机制,每年开展 1 次底泥监测,当淤积厚度超过 750px 或污染物含量超标时,及时采用环保清淤技术(如生态清淤船)进行选择性清淤,避免盲目清淤破坏水生生态。

清淤底泥需进行无害化处理,经检测达标后可用于园林绿化、制砖等,严禁随意堆放或倾倒,防止二次污染。

定期投放微生物菌剂,改善底泥微生物环境,加速污染物降解,增强水体自净能力,降低内源污染释放风险。


四、强化生态系统养护:提升水体自净能力

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是水质稳定的 “天然屏障”,需通过科学养护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与功能稳定。


(一)水生植物养护

定期巡查水生植物生长状态,及时清除枯萎、腐烂的植物残体,避免分解消耗溶解氧;对长势不佳的植物(如菖蒲、芦苇、沉水植物)进行补植,保持植物覆盖度在 30%-50%,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。

控制水生植物过度繁殖,当植物覆盖度超过 50% 时,及时修剪打捞,防止堵塞水流、引发二次污染;避免单一植物品种过度种植,推广多品种搭配,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。


(二)水生动物调控

科学投放滤食性、草食性水生动物(如鲢鱼、鳙鱼、田螺),控制藻类生长与水生植物过度蔓延,维持水体生态平衡,投放量需根据水体容积、水质状况动态调整。

禁止非法捕捞与放生外来物种,定期监测水生动物种群数量,当出现种群失衡时(如藻类爆发、水草枯竭),及时调整投放品种与数量,避免生态系统破坏。


(三)水体流动性保障

建立常态化补水机制,优先选用再生水、雨洪利用水等生态水源进行补水,避免采用高盐、高污染水源;根据季节变化与水质状况调整补水量与补水频次,枯水期增加补水量,确保水体流速不低于 0.1m/s,增强水体自净能力。

维护水利设施正常运行,定期检查闸门、泵站等设施,确保调度顺畅,通过生态调度改善水体流态,避免形成死水区域。


五、完善保障措施:为长效运维保驾护航

长效运维机制的落地需要政策、资金、技术、公众参与等多方面保障,确保运维工作持续推进。


(一)资金保障

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,将黑臭水体运维资金纳入地方财政年度预算,保障基础运维支出;鼓励社会资本参与,通过 PPP 模式、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企业投入运维资金,明确投资回报机制。

优化资金使用效率,建立资金使用考核制度,将资金拨付与运维成效挂钩,对水质持续达标、运维效果好的项目给予资金倾斜,对未达标的扣减运维资金。


(二)技术与人才保障

组建专业运维团队,配备生态修复、水质监测、管网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,定期开展技能培训(如设备操作、应急处置、生态养护),提升运维专业水平。

建立技术支撑体系,与科研院所、环保企业合作,引进先进运维技术与设备,针对复杂水体制定个性化运维方案;建立运维技术数据库,总结推广成熟经验与典型案例。


(三)公众参与与监督

搭建公众参与平台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APP 等渠道发布水质状况、运维动态,开通举报热线与留言功能,鼓励公众参与监督,对发现的污染问题及时反馈。

开展科普宣传活动,通过社区讲座、校园宣传、实地参观等形式,普及黑臭水体治理与保护知识,引导公众养成文明生活习惯(如不向水体扔垃圾、节约用水),形成 “全民参与、共同守护” 的良好氛围。

定期向社会公开运维成效,每年发布黑臭水体治理运维报告,接受公众与媒体监督,提升运维工作透明度。


结语

黑臭水体治理长效运维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统筹责任落实、监测预警、污染管控、生态养护与保障措施,形成 “权责清晰、监测精准、管控有效、生态健康、保障有力” 的闭环体系。只有摒弃 “重治理、轻运维” 的短视思维,将运维工作贯穿于治理全过程,才能真正守住黑臭水体治理成果,实现水质持续达标不反弹,让群众长期享受 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 的水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