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引言
城市排水管网是连接生产生活污水、雨水与处理设施的关键纽带,覆盖范围广、隐蔽性强、运维难度大。传统治理模式下,管网 “底数不清、流向不明” 问题突出,导致污水偷排溯源难、管网堵塞定位难、内涝风险预判难,制约了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。管网溯源系统通过构建 “数据感知 - 路径追踪 - 源头定位 - 决策反馈” 的闭环体系,打破排水管网管理的信息壁垒,不仅能解决当前治理中的痛点问题,更能为城市水环境改善、基础设施高效利用、应急响应提速提供重要支撑,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 “智慧眼睛”。
二、助力水环境治理:精准打击污染,守护水体生态
水环境治理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,而污水偷排、混接乱排是导致河道黑臭、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。管网溯源系统通过精准定位污染源头,为污染管控提供靶向解决方案,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(一)污染溯源:从 “被动应对” 到 “主动发现”
传统污染治理中,往往需等到河道水质出现异常后,再组织人员沿线排查,耗时耗力且难以锁定源头。管网溯源系统通过两种核心技术实现精准溯源:
水质 - 流量联动追溯:在管网关键节点(如小区出水口、企业排污口、市政管网交汇处)安装水质传感器(监测 COD、氨氮、浊度等)与流量计,实时采集水质数据与流量变化。当某一节点水质异常时,系统自动关联上游管网流向数据,通过算法模拟污染扩散路径,缩小溯源范围。例如,某工业园区下游管网监测到 COD 浓度突升,系统结合管网拓扑图与流量数据,快速定位至 3 家可能超排的企业,执法人员仅用 2 小时便完成现场核查,避免污染扩散至河道。
示踪剂精准定位:针对隐蔽性强的偷排行为,系统可配合人工投放环保示踪剂(如荧光剂、同位素标记物),通过沿线传感器捕捉示踪剂信号,精准追踪偷排点位。相比传统 “开井排查” 方式,效率提升 80% 以上,且避免了对交通与居民生活的干扰。
(二)雨污混接治理:从 “盲目改造” 到 “靶向修复”
雨污混接是导致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、分流制管网污水入河的重要因素。管网溯源系统通过分析降雨前后管网流量与水质变化,识别混接点位:
降雨时,若分流制雨水管网中出现 COD、氨氮等污水指标,系统判定存在污水混入雨水管网的情况;若污水管网流量骤增且水质稀释,則可能存在雨水混入污水管网的问题。
结合 GIS 地图,系统将混接点位标注并生成改造优先级清单,指导市政部门开展靶向修复。例如,某城市通过管网溯源系统,在 3 个月内识别出 236 处雨污混接点,相比传统普查方式节省 60% 的人力成本,且改造后区域河道雨季污染负荷下降 45%。
三、优化排水运维:降低管理成本,提升设施效能
城市排水管网运维涉及清淤、维修、改造等多项工作,传统模式依赖人工巡检,存在 “过度运维” 或 “运维滞后” 问题。管网溯源系统通过动态掌握管网运行状态,实现运维工作的 “按需调度”,降低管理成本,延长管网使用寿命。
(一)管网堵塞预警:从 “事后疏通” 到 “事前预防”
管网堵塞易导致积水内涝、污水外溢,传统疏通需等到问题显现后才开展。管网溯源系统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堵塞预警:
液位 - 流量异常分析:实时监测管网水位与流量数据,当某一管段水位上升而流量下降时,系统判定可能存在堵塞风险,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推送至运维人员。例如,某老城区管网因居民乱扔垃圾易堵塞,系统通过分析水位变化,提前 3 天预警 5 处潜在堵塞点,运维人员及时清淤,避免了降雨后污水外溢。
历史数据关联预测:系统存储历年管网堵塞数据,结合季节(如冬季油脂凝固易堵塞餐饮集中区域管网)、居民生活习惯(如春节期间垃圾排放量增加)等因素,构建堵塞风险预测模型,提前制定清淤计划。某城市应用该模型后,管网堵塞发生率下降 38%,清淤成本降低 25%。
(二)管网资产盘点:从 “纸质台账” 到 “动态管理”
城市管网建设年代跨度大,部分老旧管网缺乏完整台账,给改造与维修带来困难。管网溯源系统整合 GIS 技术与管网探测数据,构建 “数字管网”:
通过管道探测仪采集管网埋深、管径、材质等信息,录入系统并与 GIS 地图关联,形成可视化管网资产台账;
结合运维记录(如维修时间、更换部件、清淤频次),系统自动评估管网健康状况,为改造计划提供依据。例如,某城市针对建成超过 30 年的老旧管网,通过系统评估出 120 公里 “高风险” 管网,优先纳入改造计划,避免了因管网破裂导致的路面塌陷事故。
四、支撑防汛应急:提升响应速度,减少灾害损失
城市内涝是汛期常见灾害,传统防汛依赖人工巡查与经验判断,难以快速掌握积水成因与扩散趋势。管网溯源系统通过整合管网数据与气象、水文信息,为防汛应急提供 “精准导航”,缩短响应时间,减少人员与财产损失。
(一)内涝成因诊断:从 “笼统应对” 到 “精准施策”
内涝发生时,管网溯源系统可快速分析积水原因:
管网排水能力评估:结合管网管径、坡度、流量数据,计算管段排水能力,判断是否因管网负荷不足导致积水;
堵塞点位快速定位:若某区域积水且上游管网水位正常,系统判定可能存在局部管网堵塞,指导应急队伍优先疏通;
外部水源汇入分析:若雨水管网流量远超降雨量对应规模,系统排查是否存在河道倒灌、地下水渗入等问题。
例如,2023 年汛期,某城市某路段出现严重积水,系统通过数据分析,判定为管网堵塞与河道倒灌共同导致,应急队伍同步开展疏通与挡水作业,积水消退时间缩短至 1.5 小时,较以往缩短 50%。
(二)应急资源调度:从 “分散调配” 到 “协同联动”
管网溯源系统与城市应急指挥平台对接,实现资源的高效调度:
系统将积水点位、影响范围、受困人员位置等信息实时共享至应急平台,辅助调配排水泵车、救援人员、临时安置点;
结合管网流向数据,指导应急队伍在关键节点设置截流设施,防止积水扩散至学校、医院等重点区域。例如,某城市汛期通过系统调度,将 20 台排水泵车精准部署至 8 处关键积水点,避免了 3 所学校停课与 2 个居民区进水。
五、优化营商环境:规范企业排污,降低合规成本
企业排污管理是城市环境监管的重要内容,传统模式下,执法部门需频繁上门检查,企业也面临 “合规难、证明难” 问题。管网溯源系统通过 “数据监管 + 信用管理” 模式,实现企业排污的 “透明化” 管理,既规范了企业行为,又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。
(一)排污许可动态监管:从 “定期核查” 到 “实时监控”
针对持有排污许可证的企业,管网溯源系统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动态监管:
排放量实时核算:结合企业排污口流量计与水质数据,系统自动核算企业每日排放量,与许可额度对比,超限时自动预警,避免 “超排不知情” 问题;
排污数据自动上报:系统生成的排污数据可直接对接环保部门监管平台,企业无需人工填报,减少 “填报错误” 与 “重复申报”,合规成本降低 30% 以上。
(二)企业信用评价:从 “单一考核” 到 “多维评估”
系统将企业排污合规情况、配合整改态度等数据纳入城市信用评价体系:
连续合规企业可享受 “减少检查频次”“优先获得环保补贴” 等优惠政策;
多次超排或偷排企业则被列入失信名单,限制其项目审批、贷款融资等。这种 “奖惩分明” 的机制,有效提升了企业主动合规意识,某城市应用后,企业排污超标率从 18% 降至 6%。
六、赋能智慧城市:打破数据壁垒,推动协同治理
智慧城市建设强调 “跨部门、跨领域” 数据协同,管网溯源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的重要来源,可与多个领域系统对接,为智慧城市治理提供支撑。
(一)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
海绵城市建设需评估雨水渗透、调蓄效果,管网溯源系统可提供以下数据支持:
监测雨水管网流量与渗透设施出水量,分析渗透效率;
结合降雨量数据,评估调蓄设施对管网负荷的削减作用,为海绵城市项目优化提供依据。例如,某海绵城市试点区域通过系统数据,调整了 3 处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参数,雨水渗透量提升 25%。
(二)与城市更新规划协同
在旧城区更新中,管网溯源系统提供的管网健康状况、污染分布等数据,可辅助规划部门制定 “管网改造 + 环境提升” 方案:
优先对高污染、高堵塞风险的管网进行改造,同步优化周边河道、绿地布局;
结合人口密度、产业分布数据,预测未来管网负荷,避免 “改造即落后” 问题。
(三)与数字孪生城市对接
管网溯源系统的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,可作为数字孪生城市的 “动态数据源”,支撑排水系统的模拟仿真:
在数字孪生平台中,通过系统数据模拟不同降雨强度、排污场景下的管网运行状态,为防汛预案、污染防控方案优化提供模拟环境;
结合 AI 算法,预测未来 5-10 年管网运行趋势,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决策支持。
七、案例实践:某省会城市管网溯源系统的应用成效
某省会城市为解决 “管网底数不清、污染溯源难、运维成本高” 问题,于 2022 年建成管网溯源系统,覆盖市区 2300 公里市政管网、56 个工业园区、1200 个居民小区,应用成效显著:
水环境改善:系统运行 1 年,累计定位污水偷排点位 47 处,整治雨污混接点 328 处,辖区内 3 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,河道水质达标率从 65% 提升至 92%;
运维成本降低:通过堵塞预警与精准清淤,管网清淤成本降低 30%,维修响应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.5 小时;
防汛效能提升:2023 年汛期,系统提前预警 12 处内涝风险点,辅助转移受困群众 200 余人,减少经济损失超千万元;
企业合规提升:通过动态监管与信用评价,企业排污超标率从 20% 降至 7%,环保执法效率提升 70%。
八、结论与展望
管网溯源系统通过 “数据驱动” 模式,在城市水环境治理、排水运维、防汛应急、营商环境优化及智慧城市协同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不仅解决了传统治理中的 “痛点”“难点” 问题,更推动了城市治理从 “经验决策” 向 “科学决策”、从 “分散管理” 向 “协同治理” 的转型。
未来,随着 5G、AI、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,管网溯源系统将向更高阶的 “智慧化” 方向演进:一方面,通过 AI 算法实现污染溯源、堵塞预警的 “自主决策”,减少人工干预;另一方面,与城市大脑、应急指挥平台深度融合,实现 “监测 - 预警 - 处置 - 反馈” 的全流程自动化,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,加快管网溯源系统建设与应用,将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、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