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引言
城市排水系统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 “生命线”,涉及雨水排放、污水收集、管网运维、防汛应急等多个环节。传统排水管理模式下,数据分散存储于不同部门的独立系统中,如水务部门的管网 GIS 系统、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系统、气象部门的降雨预警系统等,存在 “数据孤岛” 现象,导致无法实现排水状况的整体感知与协同调度。智慧排水平台通过打破数据壁垒,构建全域数据互联互通体系,能够整合多源数据资源,为排水管网运维、暴雨内涝预警、水污染溯源等提供决策支持,是实现城市排水管理智能化转型的关键。
二、数据采集:构建多源数据接入体系
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础是获取全面、准确的原始数据。智慧排水平台需建立 “全要素、多维度” 的数据采集网络,覆盖排水系统的各个环节,确保数据来源的完整性与多样性。
(一)感知设备联网接入
通过部署物联网感知设备,实时采集排水系统的运行数据,是平台数据的核心来源。具体包括三类关键设备:
管网状态监测设备: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(如检查井、泵站、截流井)安装流量计、液位计、压力传感器等,实时采集管道流量、水位、压力等参数,掌握管网负荷与运行状态。例如,在合流制管网溢流口安装液位传感器,可实时监测溢流风险,为调蓄设施调度提供依据。
水质与环境监测设备:整合已有的水质在线监测仪(如 COD、氨氮、浊度传感器)、雨量计、水位站等设备数据,同时新增管网沿线水质监测点,实现对污水浓度、雨水污染程度、河道水位等数据的实时采集。例如,在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安装水质传感器,可提前预警高浓度废水冲击,保障处理工艺稳定。
设备运维数据采集设备:通过在泵站水泵、闸门等设备上安装振动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,采集设备运行温度、振动频率等参数,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;同时通过移动终端(如巡检 APP)采集运维人员的巡检记录、维修日志等人工数据,补充设备离线状态信息。
(二)跨部门数据对接
智慧排水平台需打破部门数据壁垒,接入外部关联系统的数据,形成 “排水 +” 的全域数据资源池。主要包括:
政务部门数据:对接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、实时雨量数据,用于暴雨内涝预警模型的输入;对接城管部门的市政道路施工信息,避免施工对管网造成破坏;对接环保部门的污染源台账,为水污染溯源提供线索。
企业数据:接入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水质、处理量数据,掌握污水处置效率;对接排水户(如工业企业、商业综合体)的排水量、水质申报数据,实现排水许可动态监管。
公共服务数据:对接交通部门的实时路况数据,当发生内涝时,可结合路况信息优化应急疏散路线;对接住建部门的城市 GIS 地图数据,获取道路、建筑、地形等空间信息,为管网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展示提供支撑。
三、数据传输:建立稳定可靠的传输网络
数据传输是连接采集层与平台层的桥梁,需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实时性、稳定性与安全性,避免数据丢失或延迟。智慧排水平台通常采用 “分层传输、多网备份” 的架构,适配不同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需求。
(一)分层传输架构
根据数据采集点的位置、数量与数据量,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:
边缘层本地传输:对于泵站、污水处理厂等集中式监测点,由于设备密集、数据量大,采用工业以太网(如以太网 / IP、PROFINET)将本地设备数据传输至边缘计算网关,网关对数据进行初步过滤、清洗后,再上传至平台。这种方式可减少数据冗余,降低平台处理压力。
分散点无线传输:对于管网沿线分散的传感器(如检查井液位计、路边雨量计),由于安装位置偏远、布线困难,采用低功耗广域网(LPWAN)技术,如 NB-IoT、LoRa 等,实现数据的远距离、低功耗传输。例如,NB-IoT 技术的通信距离可达几公里,且功耗低,传感器电池寿命可长达 3-5 年,适合大规模部署。
应急数据临时传输:在突发情况(如管网抢修、内涝现场),通过 4G/5G 移动网络或卫星通信,将现场视频、图片、临时监测数据实时传回平台,支撑应急决策。
(二)多网备份与容错机制
为保障传输稳定性,平台需建立传输网络备份机制:当主传输网络(如 NB-IoT)出现故障时,自动切换至备用网络(如 4G);同时在边缘网关中设置本地缓存功能,若网络中断,数据可暂存于网关,待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,避免数据丢失。此外,采用数据分片传输与校验技术,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与完整性校验,防止数据被篡改或泄露。
四、数据处理:构建标准化数据治理体系
多源数据存在格式不一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,需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,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统一、可用的 “干净数据”,为后续共享与应用奠定基础。
(一)数据标准化处理
数据格式统一:制定智慧排水平台数据接入标准,明确各类数据的格式、编码规则与单位。例如,规定流量数据采用 “立方米 / 小时(m³/h)” 为单位,时间格式统一为 “YYYY-MM-DD HH:MM:SS”,并将不同设备输出的 JSON、XML、CSV 等格式数据,转换为平台统一的 JSON 格式,确保数据可直接调用。
数据清洗与补全:通过算法识别并处理异常数据,如剔除传感器故障导致的超出合理范围的数值(如液位计显示负数),采用线性插值、均值填充等方法补全缺失数据(如因网络中断导致的 10 分钟数据缺失);同时对人工录入数据进行逻辑校验,如检查巡检记录中的管网编号是否存在错误。
数据关联与融合:建立数据关联模型,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关联。例如,将某一管网节点的流量数据与上游降雨数据、周边排水户排水量数据进行关联,分析降雨与管网负荷的关系;将管网 GIS 数据与设备监测数据融合,实现 “空间位置 + 运行状态” 的可视化展示,如在地图上点击某一检查井图标,即可查看该点的实时水位与历史数据。
(二)数据存储与算力支撑
分层存储架构:采用 “时序数据库 + 关系数据库 + 文件数据库” 的混合存储模式。时序数据库(如 InfluxDB、TDengine)用于存储海量的实时监测数据(如每 5 分钟一条的液位数据),支持高并发写入与快速查询;关系数据库(如 MySQL)用于存储静态数据(如管网属性、设备台账)与结构化数据(如运维日志);文件数据库(如 MinIO)用于存储视频、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,确保数据存储的高效性与安全性。
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:在边缘网关部署轻量化计算模块,对实时数据进行本地化处理,如计算管网瞬时流速、判断是否超出预警阈值,仅将关键数据(如预警信息)上传至云端平台,减少云端数据处理压力;云端平台则负责大数据分析(如管网水力模型计算、内涝风险评估),通过分布式计算框架(如 Spark)提升数据处理效率。
五、数据共享与应用:构建 “平台 + 场景” 的服务体系
数据互联互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数据的价值转化,通过搭建数据共享通道与场景化应用模块,为不同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。
(一)多维度数据共享机制
内部共享:平台内部各功能模块(如监测预警、运维管理、应急调度)之间实现数据实时共享。例如,运维管理模块可直接调用监测预警模块的设备故障数据,自动生成维修工单;应急调度模块可获取管网监测模块的水位数据,优化泵站抽水策略。
跨部门共享: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平台,向水务、环保、应急、气象等部门开放授权数据。例如,向应急管理部门共享内涝预警数据,支撑城市防汛指挥;向环保部门共享管网水质数据,辅助水污染溯源调查。共享时采用 “权限分级” 机制,根据用户需求开放不同维度的数据,如向街道办仅开放辖区内管网的基础信息与预警信息,保障数据安全。
公众服务共享:通过城市 APP、微信公众号等渠道,向公众开放非敏感数据,如实时降雨情况、内涝点分布、污水处理厂排放达标情况等,提升公众对城市排水管理的知情权与参与度。
(二)场景化数据应用
基于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,智慧排水平台可开发多个核心应用场景,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:
管网运维智能化:通过分析管网流量、水位数据,结合管网 GIS 模型,识别管网堵塞、泄漏等异常情况,并自动定位故障点,生成巡检路线;同时根据设备运行数据与维修记录,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,提前预警设备潜在故障,实现 “预防性运维”。例如,某城市智慧排水平台通过分析历史数据,发现某区域管网在降雨后易堵塞,提前安排清淤作业,将堵塞发生率降低 40%。
暴雨内涝精准预警:整合实时雨量、管网水位、河道水位数据,输入内涝预警模型,计算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内涝风险等级,并结合 GIS 地图,可视化展示内涝可能发生的区域、时间与积水深度,提前 1-2 小时向相关部门与公众发布预警信息,指导交通管制与人员疏散。
水污染溯源与管控:当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某一河段或管网水质异常时,平台可结合排水户排水量、污染源台账数据,通过算法追溯污染源头,并自动推送线索至环保部门,同时关闭相关截流闸门,防止污染扩散。例如,某工业园区发生废水偷排事件,平台通过对比管网水质数据与企业排水申报数据,快速锁定偷排企业,为执法提供依据。
六、安全保障:构建全流程数据安全体系
数据互联互通过程中,需防范数据泄露、篡改、攻击等风险,确保数据安全与平台稳定运行。智慧排水平台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建立安全保障机制:
(一)技术安全措施
数据加密:对传输过程中的数据采用 SSL/TLS 加密技术,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;对存储的数据采用 AES-256 加密算法,保护数据隐私,尤其是排水户水质、企业排污等敏感数据。
访问控制:采用 “角色 - Based 访问控制(RBAC)” 机制,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,如运维人员仅可查看与修改设备数据,公众仅可查看开放数据,防止越权操作;同时采用双因素认证(如密码 + 验证码),提升账户安全性。
安全防护:在平台部署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(IDS)、数据防泄漏系统(DLP),防范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;定期对平台系统进行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,及时修复安全隐患。
(二)管理安全措施
制度建设:制定《智慧排水平台数据安全管理办法》,明确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存储、共享各环节的安全责任,规范数据使用流程;建立数据安全应急预案,在发生数据泄露或系统故障时,能够快速响应与处置。
人员管理:对平台运维与使用人员进行安全培训,提升数据安全意识;建立人员离岗审计制度,确保人员离职后及时注销账户权限,防止数据被非法访问。
七、案例实践:某城市智慧排水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应用
某省会城市为解决排水管理 “数据分散、调度滞后” 问题,建设了智慧排水平台,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了排水管理的智能化升级。该平台的具体实践包括:
数据采集方面:接入全市 500 余个管网监测点(含流量计、液位计)、30 座污水处理厂、200 余个雨量站的数据,同时对接气象、环保、城管等 6 个部门的 12 类数据,形成覆盖 “管网 - 泵站 - 污水处理厂 - 河道” 的全链条数据资源池。
数据传输方面:采用 “NB-IoT+4G + 光纤” 的多网传输架构,其中分散的管网传感器采用 NB-IoT 传输,泵站与污水处理厂采用光纤传输,应急场景采用 4G 备份,确保数据传输成功率达 99.5% 以上。
数据应用方面:基于互联互通的数据,开发了内涝预警、管网运维、污染溯源三大模块。在 2023 年汛期,平台通过整合降雨与管网水位数据,提前 40 分钟发布 3 处内涝预警,相关部门及时启动排水泵与临时排水设备,避免了道路积水影响交通;在一次污水超标事件中,平台通过关联管网水质数据与企业排水数据,2 小时内锁定偷排企业,有效控制了污染扩散。
八、结论与展望
智慧排水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,需通过 “采集 - 传输 - 处理 - 共享 - 应用” 的全流程体系建设,打破数据壁垒,构建全域数据资源池,并通过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数据可用、可控。从实践来看,数据互联互通能够显著提升排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,为管网运维、防汛应急、污染管控提供有力支撑。
未来,随着 5G、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,智慧排水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将向更高层次演进:一方面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,实现 “物理管网 + 数字模型” 的实时映射,将多源数据融入孪生模型,支撑排水系统的模拟仿真与优化调度;另一方面,通过人工智能算法,实现数据的自主分析与决策,如自动识别管网异常模式、智能生成运维方案,推动智慧排水平台从 “数据互通” 向 “智能协同” 转型,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更高效的技术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