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海绵城市到韧性城市建设:转型路径与实践探索-吉佳水务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03-17 | 5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,城市面临多种风险,海绵城市虽在缓解内涝方面成效显著,但对其他灾害应对不足。韧性城市作为全新理念,强调系统性思维与多灾害应对能力。转型路径包括综合性规划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科技助力、社区参与等。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,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,未来将与更多理念融合,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。

一、背景:多元风险下的城市发展困境


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,城市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多样。海绵城市建设曾在应对城市洪涝、改善雨水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但面对多元风险,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,向韧性城市转型成为必然趋势。


二、海绵城市:成效与局限并存


海绵城市自2013年提出后,不少城市积极实践,在缓解内涝上成果显著。像山西长治,通过建立四级管理体系、出台相关条例,实施102个海绵示范项目,规范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,生态修复治理漳泽湖,水质提升,生物多样性增加。不过,海绵城市主要聚焦“治水”,对地震、台风等其他灾害及人为风险应对乏力,且在老旧城区改造上支持不足。


三、韧性城市:全新理念与丰富内涵


韧性城市的概念源自系统学和生态学,强调城市在遭遇灾害或危机时,具备吸收冲击、快速修复、恢复向好的能力。它涵盖多种灾害类型,运用系统性思维,注重城市各功能模块联动,坚持以人为核心。


四、转型路径:迈向韧性城市的关键举措


从海绵城市迈向韧性城市,有多条转型路径。首先是综合性规划与风险评估,地方政府要结合城市条件,全面评估风险,统筹规划各基础设施布局。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设施多功能化,如纽约建立绿色海岸防护带,我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抗震性能等。再者,借助科技助力,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监测城市运行,缩短应急响应时间。最后,鼓励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,提升居民自救互救意识。


五、实践案例: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借鉴


国外有诸多韧性城市建设成功案例,纽约在飓风“桑迪”后启动相关计划,鹿特丹采用创新水管理项目,东京加强地震韧性体系建设。我国向韧性城市转型,需从政策保障、技术创新和社会动员协同发力。建立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,构建智慧大数据平台,开展公众教育等。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,未来将与更多理念融合,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