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绵城市评估作为检验城市雨洪管理与生态建设成效的核心工具,需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、基础设施条件与空间资源禀赋,制定差异化评估方案。城市新区(如各类开发区、新城)与老旧城区在土地利用、管网状况、改造空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若采用统一评估标准,易导致 “新区评估流于形式、老旧城区难以达标” 的困境。尤其针对老旧城区 “空间碎片化、管网老化严重、人口密度高” 的特点,需在常规评估指标基础上增加特色维度,才能精准反映其海绵改造的实际成效与难点。本文将系统解析二者评估的侧重差异,并构建适配老旧城区的特色评估指标体系。
一、海绵城市评估的核心差异:新区与老旧城区的定位分野
城市新区与老旧城区的发展基础决定了海绵城市评估的不同导向 —— 新区侧重 “高标准规划、全要素落地”,老旧城区侧重 “有限空间挖潜、问题导向改造”,具体差异体现在评估目标、指标权重与实施路径三个层面。
(一)评估目标:从 “增量建设” 到 “存量优化”
城市新区多为未开发或待开发区域,土地资源充裕、基础设施空白,海绵城市评估目标聚焦 “构建完整海绵系统”,确保从规划阶段就实现 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 六类措施的全要素覆盖。例如,某省会城市新区要求新建项目的海绵设施覆盖率达 100%,降雨径流控制率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85%(对应 2 年一遇降雨)设计,评估重点在于验证规划蓝图与实际建设的一致性,避免 “重规划、轻落地”。
老旧城区则面临 “空间挤、管网旧、问题多” 的现实约束,评估目标以 “解决实际问题” 为核心,如缓解内涝积水、改善黑臭水体、降低管网溢流风险,而非追求高指标达标。以上海普陀区老旧城区改造为例,评估优先关注 “积水点消除率”“管网改造协同率” 等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指标,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可根据实际空间条件下调至 70%-75%(对应 1 年一遇降雨),允许通过 “分散式、小微化” 海绵设施(如透水铺装、屋顶绿化)实现局部优化。
(二)指标权重:从 “工程规模” 到 “实际效益”
在指标权重分配上,新区更侧重 “工程性指标” 的量化考核,如绿色屋顶面积占比、透水铺装率、调蓄设施容积等,权重占比可达 60% 以上,旨在通过规模效应构建系统海绵能力。某新区评估体系中,“调蓄设施总容积” 权重高达 25%,要求每平方公里需配套不低于 5000 立方米的调蓄空间,确保对极端降雨的削峰能力。
老旧城区则将 “效益性指标” 权重提升至 50% 以上,弱化对设施规模的考核,转而关注改造后实际问题的改善程度。例如,北京西城区老旧城区评估中,“积水点平均消退时间”(权重 20%)、“管网溢流次数下降率”(权重 15%)、“居民满意度”(权重 10%)成为核心指标,即使透水铺装率仅提升 10%,只要能将积水消退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,即可判定评估合格。
(三)实施路径:从 “整体推进” 到 “分片攻坚”
新区的海绵改造可与土地开发同步推进,评估按 “区域整体验收” 模式进行,如某新区以 1 平方公里为评估单元,要求单元内所有项目完成海绵改造后统一验收,确保设施间的协同联动(如道路透水铺装与公园调蓄池的管网衔接)。
老旧城区则采用 “分片攻坚、逐步推进” 的评估路径,按 “积水点周边、黑臭水体沿岸、管网老化严重片区” 划分评估单元,每个单元改造完成后单独评估,避免因整体改造周期过长导致评估滞后。例如,广州越秀区将老旧城区划分为 23 个评估单元,优先改造内涝风险等级高的 5 个单元,每个单元改造后需连续监测 1 个雨季,验证内涝改善效果后再推进下一单元,评估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。
二、老旧城区特色指标设计:破解 “空间受限、管网老化” 的核心抓手
针对老旧城区 “空间碎片化难以建设大型设施、管网老化导致雨污混流与渗漏” 的两大核心痛点,需在常规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,新增 “空间利用效率”“管网协同改造”“小微设施效益” 三类特色指标,形成适配老旧城区的评估维度。
(一)空间利用效率指标:量化有限空间的海绵潜力
老旧城区人均公共空间不足 3 平方米,大型海绵设施(如湿地公园、大型调蓄池)难以落地,需通过 “空间利用效率” 指标评估小微设施的集约性,核心包括以下 3 项细分指标:
单位面积海绵效益:指每平方米改造空间产生的径流削减量,计算公式为 “(改造前径流系数 - 改造后径流系数)× 改造面积 × 降雨强度”,评估小微设施的空间利用效率。例如,某老旧小区通过在屋顶(面积 2000 平方米)建设绿色屋顶,将径流系数从 0.8 降至 0.3,单位面积海绵效益达 0.5 立方米 / 平方米(对应 50mm 降雨),若该指标≥0.3 立方米 / 平方米,即可判定空间利用达标。该指标避免了 “只看面积不看效益” 的误区,适合评估阳台绿化、垂直绿化等分散设施。
海绵设施复合利用率:评估海绵设施与现有空间的复合使用情况,如 “停车坪透水铺装率”(要求≥80%)、“社区广场调蓄功能占比”(要求≥30%),鼓励将海绵功能与民生设施结合。例如,北京某老旧社区将原有硬化停车场改造为 “透水铺装 + 地下简易调蓄层” 的复合设施,既保留停车功能(可停 20 辆车),又实现 50mm 降雨的全部下渗,海绵设施复合利用率达 100%,显著提升空间集约性。
碎片化空间改造率:统计老旧城区内 “边角地、废弃地、屋顶、墙面” 等碎片化空间的海绵改造比例,要求改造率≥40%。上海虹口区通过改造 120 处楼道屋顶(总面积 8000 平方米)建设绿色屋顶,200 处墙体建设垂直绿化,碎片化空间改造率达 45%,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升 8 个百分点,验证了 “小空间大作用” 的改造路径。
(二)管网协同改造指标:衔接海绵设施与老旧管网
老旧城区 80% 以上的管网服役年限超 30 年,存在腐蚀、渗漏、雨污混流等问题,若仅建设海绵设施而不改造管网,易导致 “海绵设施蓄存的雨水无法排出、污水渗入海绵系统污染水质” 的恶性循环。因此,需新增 3 项 “管网协同改造” 指标,确保海绵改造与管网更新同步推进:
管网改造协同率:指海绵改造区域内同步完成更新的老旧管网长度占比,要求≥70%,且优先改造管径≤300mm 的支管(此类管网堵塞、渗漏问题最突出)。武汉某老旧城区改造中,在建设 10 处生物滞留设施的同时,同步更换周边 1.2 公里 DN200-DN300 的混凝土污水管,管网改造协同率达 85%,改造后区域管网溢流次数从年均 12 次降至 3 次,海绵设施的雨水入渗效率提升 40%(避免因管网渗漏导致雨水流失)。
雨污混接整治完成率:针对老旧城区雨污混流普遍的问题,要求海绵改造区域内的雨污混接点整治完成率达 100%,避免污水通过海绵设施渗入地下或污染水体。广州荔湾区评估中,采用 CCTV 管道检测技术排查出 32 处雨污混接点,全部完成整治后才启动海绵设施建设,改造后区域雨水口水质的 COD 浓度从 50mg/L 降至 20mg/L 以下,确保海绵设施收集的雨水可安全回用。
管网 - 海绵设施衔接率:评估海绵设施与管网系统的衔接有效性,要求调蓄设施、生物滞留设施等与雨水管网的连接率达 100%,且设置防倒灌、防堵塞装置。某老旧社区将 500 立方米调蓄池与雨水管网通过智能阀门连接,衔接率 100%,降雨时调蓄池先蓄存雨水,待管网负荷下降后再缓慢排放,有效降低管网溢流风险,该指标达标可使海绵设施的削峰效益提升 30% 以上。
(三)小微设施效益指标:聚焦分散改造的实际价值
老旧城区的海绵改造以 “小微化、分散式” 设施为主,需通过 “小微设施效益指标” 评估其对局部环境的改善作用,避免 “建而不用、建而无效”,核心包括以下 3 项细分指标:
积水点消除率:指海绵改造后,区域内历史积水点(年均积水次数≥3 次)的消除比例,要求≥90%。北京东城区某老旧片区改造前有 8 处积水点,通过在积水点周边铺设透水铺装(面积 1200 平方米)、建设微型调蓄井(容积 50 立方米),改造后积水点消除率达 100%,即使遭遇 50mm 降雨(对应 1 年一遇)也无积水,该指标直接反映改造对民生的改善效果。
雨水回用率:评估老旧城区有限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,要求海绵设施收集的雨水(如屋顶绿化、透水铺装渗透水)回用率≥20%,可用于绿化灌溉、道路冲洗等。上海静安区某老旧小区通过建设 20 立方米雨水回用池,收集屋顶雨水用于小区绿化灌溉,年回用量达 1500 立方米,雨水回用率 25%,既减少自来水消耗,又降低雨水排放压力。
生态环境改善率:通过监测海绵改造区域的土壤含水率、植被覆盖率、空气湿度等指标,评估小微设施对局部生态的改善作用。某老旧社区改造后,土壤含水率从 15% 提升至 25%,植被覆盖率从 30% 提升至 45%,夏季区域平均气温较周边低 1.5℃,生态环境改善率达 40%,验证了海绵设施对微气候的调节作用。
三、老旧城区评估的实施保障:从技术适配到机制创新
老旧城区海绵城市评估的落地需配套针对性保障措施,解决 “数据获取难、标准不统一、居民不配合” 等问题,确保评估结果客观、有效。
(一)技术适配:轻量化监测与简化评估流程
针对老旧城区数据基础薄弱的问题,采用 “轻量化监测技术” 降低数据获取难度。例如,通过无人机航拍识别透水铺装面积,无需实地测量;利用简易雨量筒(成本仅 50 元 / 个)监测区域降雨,配合居民反馈的积水情况,替代专业气象站数据。同时,简化评估流程,将评估周期从新区的 1 年缩短至 6 个月(覆盖 1 个雨季即可),减少评估成本与时间投入。
(二)标准细化:制定 “一区一策” 评估细则
结合不同老旧城区的特点(如历史文化街区、工业遗留片区、高密度居住区),制定差异化评估细则。例如,历史文化街区需增加 “海绵设施与历史风貌协调性” 指标,禁止破坏古建筑;工业遗留片区需增加 “土壤污染修复与海绵改造协同率” 指标,避免雨水下渗导致污染扩散;高密度居住区则侧重 “居民满意度” 指标,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改造意见。
(三)公众参与:将居民反馈纳入评估体系
老旧城区改造直接影响居民生活,需将 “居民满意度” 权重提升至 10%-15%,通过线上问卷、现场访谈等方式收集意见。例如,改造前征求居民对积水点、绿化布局的意见,改造后调查居民对积水改善、环境变化的满意度,若满意度低于 80%,需重新调整改造方案,确保评估结果贴合民生需求。
四、实践案例:某老旧城区海绵评估的落地成效
某二线城市老旧城区(面积 5 平方公里)2023 年启动海绵改造,采用上述特色评估指标体系,改造后评估成效显著:
(一)核心指标达标情况
空间利用效率:单位面积海绵效益达 0.4 立方米 / 平方米,碎片化空间改造率 42%,超额完成 40% 的目标;
管网协同改造:管网改造协同率 80%,雨污混接整治完成率 100%,管网 - 海绵设施衔接率 100%,有效降低管网溢流风险;
小微设施效益:积水点消除率 95%,12 处历史积水点仅 1 处未完全消除;雨水回用率 22%,年回用量达 8000 立方米;生态环境改善率 38%,区域植被覆盖率提升 12 个百分点。
(二)居民反馈与社会价值
改造后居民满意度达 89%,90% 的居民认为 “积水问题明显改善”,85% 的居民表示 “小区环境更整洁、空气更清新”。同时,改造带动周边二手房价格上涨 5%-8%,验证了海绵改造的社会与经济价值,也证明特色评估指标体系能精准反映老旧城区的改造成效。
结语
海绵城市评估的差异化设计,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。城市新区需通过高标准评估构建系统海绵能力,老旧城区则需通过特色指标实现 “有限空间挖潜、问题导向改造”。针对老旧城区 “空间受限、管网老化” 的特点,新增的 “空间利用效率”“管网协同改造”“小微设施效益” 指标,既能客观衡量改造成效,又能引导改造资源向民生需求倾斜,避免 “为指标而指标” 的形式主义。
未来,随着海绵城市建设从 “试点探索” 进入 “全面推进” 阶段,老旧城区的评估体系需进一步结合智慧化技术(如物联网监测、数字孪生模拟),提升评估的精准度与动态性,真正实现 “以评估促改造、以改造惠民生” 的目标,让老旧城区在有限空间内焕发海绵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