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务行业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核心载体,其五年规划始终紧扣 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 的国家治水思路,衔接新型城镇化、碳中和等战略要求。从 “十四五” 的 “补短板、强监管” 到 “十五五” 的 “提品质、升能级”,规划主线清晰勾勒出水务行业向 “安全、绿色、智慧、高效” 转型的发展脉络。本文结合地方实践与行业趋势,全面解析水务行业五年规划的核心框架与落地路径。
一、规划顶层设计:政策锚点与核心目标
五年规划的编制始终以国家战略为锚点,兼顾地方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,形成 “国家导向 — 地方细化 — 企业落地” 的三级实施体系。
(一)政策衔接与战略定位
规划需精准对接多重国家政策要求:在资源管理上呼应 “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”,在生态保护上衔接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在绿色发展上落实 “双碳” 目标,在区域协同上响应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。地方层面则结合实际细化定位,如上海市普陀区将 “保障防汛安全、改善水环境面貌” 作为核心任务,长三角示范区则聚焦 “供排水一体化、同网同质同服务” 的标杆建设。
(二)量化目标体系:从约束性到预期性
规划目标分为约束性与预期性两类,形成可考核的指标矩阵。参考 “十四五” 实践与 “十五五” 草案,核心指标涵盖四大维度:
水安全保障:防洪标准达到 50-100 年一遇(沿海城市需防台风风暴潮),中心城雨水排水能力 3-5 年一遇面积占比超 40%,供水覆盖率≥99%;
水环境质量:地表水达到或好于 Ⅲ 类水体比例≥85%,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率≥98%,雨污混接整治完成率超 90%;
资源利用效率:管网漏损率≤7%,再生水利用率≥30%,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15% 以上;
智慧管理水平:重点设施智能化改造率≥80%,水质实时监测覆盖率达 100%,智慧调度平台普及率超 90%。
二、“十四五” 实践基石:短板补齐与能力跃升
2021-2025 年的 “十四五” 规划以 “补短板、强基础” 为核心,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,其成果成为 “十五五” 规划的重要依据。
(一)基础设施攻坚成效显著
在防洪排涝领域,普陀区完成苏州河沿线堤防 100 年一遇标准加固,新建长浜泵闸等关键设施,全区河湖水面率提升至 3.86%,自然排蓄能力显著增强。污水治理方面,全国累计改造老旧管网超 12 万公里,普陀区通过 “清管行动” 修复结构性缺陷管道 18.7 公里,建成日处理 100 立方米的通沟污泥处理站,源头控污能力大幅提升。
(二)生态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
水环境改善成效突出,普陀区区管以上河道断面优 Ⅲ 比例达 95.1%,市考断面全部达标,苏州河 21 公里岸线实现贯通提质。节水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,全国创建节水型小区超 10 万个,普陀区实现节水器具普及率 100%,并试点河道水替代自来水用于绿化灌溉,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破题。
(三)智慧化转型初步落地
多地搭建水务管理平台,上海城投、深圳水务等企业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管网运行,普陀区在桃浦智创城等区域试点智慧排水系统,通过调蓄设施与泵站联动提升应急响应能力。智能水表、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普及率快速提升,为 “十五五” 深度数字化奠定基础。
三、“十五五” 规划核心任务:四大转型方向
面向 2026-2030 年,“十五五” 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,提出四大重点任务,推动行业从 “规模扩张” 向 “质量效益” 转型。
(一)安全韧性升级:构建全域防护体系
在供水安全领域,重点推进 “水源多元化 + 管网提质 + 应急保障” 三位一体建设。规划新建跨区域调水工程与应急备用水源,优先改造超 30 年服役的灰口铸铁管,采用 CIPP 非开挖技术减少施工影响,确保龙头水质综合合格率≥99.9%。防洪排涝方面,推广 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 六字方针,结合 “千座公园千座调蓄池” 理念,在新城开发与老城更新中同步建设海绵设施,极端天气下城市内涝积水时长控制在 1 小时内。
(二)绿色低碳转型:循环利用与减排增效
资源循环利用成为核心抓手。再生水利用将拓展至工业冷却、生态补水等场景,长三角示范区计划构建 “分质供水” 系统,实现 “优质水供饮用、再生水供生产” 的梯级利用模式。污泥处置转向资源化,推广厌氧消化 + 沼气发电技术,探索污泥制陶粒、透水砖等商业化路径,力争污泥减量率超 50%。水厂节能改造全面推进,试点光伏发电、高效水泵等技术,北京槐房再生水厂等标杆项目的 “光伏 + 沼气” 模式将逐步推广。
(三)智慧水务深化:从监测到智能决策
规划提出构建 “感知 - 平台 - 应用” 全链条智慧体系。前端部署 NB-IoT 智能水表、管网机器人等设备,实现流量、水质、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;中端搭建 “一网统管” 平台,集成 SCADA、GIS、DMA 分区计量系统,长三角示范区将建立跨区域信息互通的一体化管理平台;后端引入 AI 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,实现爆管风险预测、用水高峰调度、污染溯源等智能决策功能,上海城投的 “水务大脑” 已实现泵站调度效率提升 30% 的成效。
(四)体制机制改革:激活市场与管理效能
在投融资领域,推广地方政府专项债、绿色债券等工具,鼓励优质水务资产发行公募 REITs,首创水务等企业的试点经验将进一步复制。水价机制改革深化,推动 “全成本水价” 与阶梯水价结合,探索工业用水 “两部制水价”,平衡公益性与市场化属性。管理模式创新方面,推广 “厂网河一体化” 管控,建立 “一河一档”“一泵一策” 的精细化管理体系,普陀区对 28 座泵闸实行规范化管理的经验已形成示范效应。
四、规划落地保障:从蓝图到实践的路径
(一)项目化推进与资金保障
建立 “重点项目库” 实行清单管理,将规划任务分解为具体工程,如青浦二水厂扩建、桃浦厂初雨调蓄等项目均明确投资额与时间表。资金来源采用 “政府引导 + 市场补充” 模式,政府资金重点支持防洪、民生供水等公益性项目,市场化资金投向再生水、智慧水务等经营性项目,通过 ESCO 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降低企业投入压力。
(二)技术创新与人才支撑
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,攻关低功耗传感器、污泥资源化等关键技术,分阶段开展试点验证(如先在工业园区测试再生水回用技术)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培养 “水务 + 数字化” 复合型人才,建立运维人员技能认证体系,保障智慧设备高效运行。
(三)考核监督与公众参与
将水质达标率、漏损控制等核心指标纳入地方政府与水务企业考核,结果与经费拨付、绩效评价挂钩。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,每年度评估进展并优化任务。通过节水宣传周、水美社区创建等活动强化公众参与,普陀区借助微信公众号扩大宣传覆盖面,提升全社会水环境保护意识。
结语
水务行业五年规划的演进,本质是从 “保障基本功能” 到 “提供品质服务” 的升级历程。“十四五” 的基础设施攻坚为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,“十五五” 则以智慧化、低碳化、一体化为抓手,推动水务系统向 “韧性强、效率高、生态优” 的现代化体系转型。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,水务行业将不仅是城市安全的 “守护者”,更会成为绿色发展的 “赋能者”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