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中,如何解决管网老化导致的污水渗漏问题,是否需要同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?-吉佳水务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21 | 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中,管网老化渗漏是核心症结之一,需通过全面探测评估(技术探测 + 人工排查)、分类修复改造(轻度用局部修复,中度用整体修复,重度用管道更换)、智慧监测预警(安装渗漏、流量与液位监测设备)的系统化路径解决。仅解决管网渗漏问题不够,还需同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,雨污分流可从源头减少污水入河与管网负荷,且能与管网修复协同;水体净化通过应急措施(曝气增氧等)与底泥清淤、生态修复提升水质与恢复生态功能。同步实施两项工程可防止 “边治理边污染”、降低综合成本、提升治理效率。实施过程中需科学规划(“一区一策”“一河一策”)、精细施工(分阶段分区域、环保技术)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(管网与水体生态运维)。某北方老城区同步推进相关工程后,水质显著改善、管网运行稳定、生态功能恢复,未来结合智慧水务技术可实现 “管网 - 水体” 协同管控,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。

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是城市水环境改善的重点与难点,而管网老化导致的污水渗漏,是引发水体黑臭的核心症结之一。许多老城区排水管网建成已超 30 年,存在管道腐蚀破裂、接口松动、错接混接等问题,大量生活污水、工业废水通过渗漏点渗入地下水体或直接排入河道,同时雨水也可能通过破损管道混入污水系统,加剧污水处理厂负荷与水体污染。在治理过程中,仅修复管网或单一推进雨污分流,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黑臭问题,需同步联动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,构建 “控源截污 - 水质提升 - 生态修复” 的全链条治理体系。本文将从管网老化渗漏的解决路径、两项工程同步推进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等方面,系统阐述老城区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方案。


一、精准施策:老城区管网老化渗漏的系统化解决路径

老城区管网老化渗漏问题具有 “隐蔽性强、分布广、修复难度大” 的特点,需结合管网探测、分类修复、智慧监测等手段,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,从源头切断污水入河通道。


(一)全面探测评估:摸清管网老化渗漏现状

治理前期需通过 “技术探测 + 人工排查” 结合的方式,精准掌握管网老化程度与渗漏点位,为修复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。


技术探测手段:采用管道机器人(CCTV 检测机器人、QV 潜望镜)、声呐检测、管道内窥检测等技术,对老城区管网进行全口径排查。CCTV 检测机器人可深入 DN300-DN2000 的管道内部,拍摄高清影像,识别管道腐蚀程度、破裂位置、接口渗漏、淤积情况等,检测精度可达毫米级;声呐检测适用于充满污水的管道,通过声波反射定位管道变形与渗漏点,在上海某老城区排查中,该技术成功发现了 12 处深埋地下 3 米的隐蔽渗漏点。同时,结合管网 GIS 系统,将探测数据与管道位置、建成年限、管径等信息关联,构建 “管网健康档案”,按老化程度(轻度老化:腐蚀率<20%;中度老化:腐蚀率 20%-50%;重度老化:腐蚀率>50%)与渗漏风险等级(高、中、低)进行分类标注。


人工辅助排查:对探测中发现的疑似渗漏点,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开挖验证,重点排查老旧小区、城中村、河道沿岸等易发生渗漏的区域。例如,在广州某老城区治理中,通过人工排查发现,80% 的渗漏点集中在居民楼化粪池与市政管网连接段,因长期使用导致管道接口密封失效,生活污水直接渗入地下。


(二)分类修复改造:根据老化程度选择适宜技术

针对不同老化程度与渗漏情况的管网,采用 “修复为主、更换为辅” 的策略,结合老城区道路狭窄、地下管线复杂的特点,优先选择非开挖修复技术,减少对居民生活与交通的影响。


轻度老化管网(局部渗漏、轻微腐蚀):采用局部修复技术,如点状修复法(树脂固化法)、裂缝注浆法。点状修复法通过 CCTV 机器人将浸满树脂的修复袋送入渗漏点,利用热水或紫外线加热使树脂固化,形成密封层,修复单处渗漏点仅需 1-2 小时,成本较开挖修复降低 60%;裂缝注浆法针对管道裂缝渗漏,通过高压注浆设备将聚氨酯注浆液注入裂缝,浆液遇水膨胀后堵塞渗漏通道,适用于混凝土管道的裂缝修复。


中度老化管网(多处渗漏、腐蚀严重但管道结构完整):采用整体修复技术,如紫外光固化修复(CIPP 修复)、短管内衬修复。紫外光固化修复通过拉入浸渍树脂的软管,利用紫外光照射使其固化形成新的管道内衬,可修复 DN150-DN2000 的管道,修复后管道使用寿命可达 50 年,在北京某老城区改造中,该技术仅用 3 天便完成了 1.2 公里 DN600 污水管道的修复,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;短管内衬修复则将预制的高强度塑料短管(如 HDPE 管)通过专用设备插入原有管道,通过膨胀使其与原管道紧密贴合,适用于管道变形较小的场景。


重度老化管网(管道破裂、结构坍塌、严重变形):采用管道更换技术,结合老城区实际情况选择 “明挖 + 非开挖” 结合的方式。对于道路宽阔、地下管线较少的区域,采用明挖更换,将老化管道更换为高强度 HDPE 管或球墨铸铁管,同时优化管道坡度,提升排水能力;对于道路狭窄、周边建筑物密集的区域,采用非开挖顶管或定向钻技术,在地下钻设通道后拉入新管道,避免大规模开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。例如,深圳某老城区在改造中,通过定向钻技术更换了 300 米 DN800 的污水管道,施工期间仅占用 10 平方米的作业面,未影响周边商铺正常营业。


(三)智慧监测预警:建立管网长效管护机制

管网修复改造后,需部署智慧监测设备,实时监控管网运行状态,及时发现新的渗漏风险,避免问题反复。


渗漏监测设备:在管网关键节点(如河道沿岸管道、老旧小区出户管)安装渗漏监测传感器,传感器通过监测管道周边土壤湿度、水质电导率变化,判断是否存在污水渗漏。当土壤湿度超过阈值或电导率异常升高时,传感器立即向智慧水务平台发送预警信号,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定位渗漏位置,及时开展修复。


流量与液位监测:在管网交汇口、泵站进出口安装电磁流量计与液位传感器,实时监测管网流量、液位变化。若某管段流量突然减少且液位下降,可能提示管道存在渗漏;若液位异常升高,可能提示管道堵塞或上游渗漏导致来水增加。通过数据分析,可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动态评估,为运维提供依据。


二、协同推进: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同步实施的必要性

老城区黑臭水体的形成,不仅源于管网老化渗漏导致的污水入河,还与雨污混流、水体自净能力丧失密切相关。仅推进管网修复或单一实施雨污分流,无法彻底解决黑臭问题,需将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同步推进,形成 “控源 + 治污” 的双重保障。


(一)雨污分流改造:从源头减少污水入河与管网负荷

老城区普遍存在雨污混流问题,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错接、混接现象严重,导致雨天大量雨水混入污水系统,造成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,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溢流排入河道;同时,污水也可能通过混接点进入雨水管网,晴天时污水直排河道,加剧水体黑臭。


雨污分流改造的核心任务:一是对老城区道路下的雨污管网进行梳理,改造错接、混接点位,将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彻底分离;二是对老旧小区、城中村进行 “一户一管” 改造,将居民生活污水接入污水管网,雨水通过雨水管或散水坡排入市政雨水管网;三是对沿街商铺、小作坊的排水管道进行整治,严禁污水接入雨水管网,安装专用污水收集管。例如,杭州某老城区通过雨污分流改造,将 200 余处雨污混接点全部整改,雨天污水处理厂进水 COD 浓度稳定在 300mg/L 左右,较改造前降低 40%,溢流污水量减少 60%。


与管网修复的协同:雨污分流改造过程中,可同步对老化渗漏的雨污管网进行修复或更换,避免重复施工。例如,在改造某条道路的雨水管网时,若发现污水管网存在渗漏,可一并开展修复作业,减少对道路的多次开挖,降低施工成本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。


(二)水体净化工程:提升水质与恢复生态功能

即使通过管网修复与雨污分流切断了外源污染,老城区黑臭水体仍可能因长期污染导致底泥淤积、水体缺氧、生态系统破坏,自净能力丧失,需同步实施水体净化工程,改善水质,恢复水体生态功能。


应急水质提升措施:对于黑臭严重的水体,采用物理、化学方法快速改善水质,如曝气增氧、投加微生物菌剂、生态浮岛净化等。曝气增氧通过安装曝气设备(如推流曝气器、太阳能曝气装置),向水体充氧,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,抑制厌氧菌繁殖,减少黑臭物质(如硫化氢、氨氮)的产生;投加微生物菌剂可增强水体微生物活性,加速污染物降解;生态浮岛通过在水面种植水生植物(如芦苇、菖蒲、美人蕉),利用植物吸收、微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、磷等污染物,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。


底泥清淤与生态修复:老城区河道底泥中积累了大量污染物(如重金属、有机物),是水体黑臭的重要内源。需采用环保清淤技术(如绞吸式清淤船、环保抓斗)清除污染底泥,清淤过程中需采取防扩散措施,避免底泥中的污染物再次释放到水体中;清淤后,可在河道底部铺设生态防渗膜或种植沉水植物(如苦草、金鱼藻),防止底泥污染物二次释放,同时构建水生生态系统,恢复水体自净能力。例如,南京某老城区河道通过底泥清淤与生态修复,清除污染底泥 1.2 万立方米,种植沉水植物 3000 平方米,水体透明度从 0.5 米提升至 1.5 米,黑臭现象彻底消除。


(三)同步实施的核心价值:避免治理效果反复,实现长效长治

防止 “边治理边污染”:若仅推进雨污分流改造,而不开展水体净化,已污染的水体仍会持续影响周边环境,且可能通过渗透污染地下水;若仅实施水体净化,而不解决管网渗漏与雨污混流,污水仍会持续入河,导致水体黑臭反复。同步实施两项工程,可实现 “控源” 与 “治污” 的无缝衔接,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来源,同时快速改善水体水质,避免治理效果昙花一现。


降低综合成本:同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,可统筹规划施工时序与资源配置,减少重复投入。例如,在河道周边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时,可利用河道清淤产生的土方平整场地,降低土方外运成本;在道路施工时,可同步铺设雨污管网与水体净化所需的曝气设备管线,减少施工工序与时间。


提升治理效率:两项工程同步实施,可形成治理合力,缩短黑臭水体治理周期。例如,武汉某老城区通过同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,仅用 8 个月便完成了 3 条黑臭河道的治理,较分阶段实施缩短了 4 个月,治理后水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 Ⅴ 类标准,周边居民满意度达 95%。


三、实施策略:老城区雨污分流与水体净化同步推进的关键要点

老城区地形复杂、人口密集、地下管线交错,同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面临诸多挑战,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实施策略,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与治理效果。


(一)科学规划:制定 “一区一策”“一河一策” 方案

前期调研与评估:在工程实施前,对老城区的管网现状、雨污混流情况、水体污染程度、周边环境等进行全面调研,评估治理难度与重点。例如,针对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,重点评估小区出户管改造的可行性;针对工业遗留较多的区域,重点监测水体与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。


差异化方案制定:根据调研结果,制定 “一区一策”“一河一策” 的治理方案。对于管网老化严重、雨污混流突出的区域,优先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与管网修复,同步开展水体应急净化;对于管网状况较好但水体黑臭严重的区域,重点实施水体净化工程,辅以局部雨污混流改造。例如,苏州某老城区将治理区域分为 3 类:核心商业区重点推进雨污分流与管网智慧化改造,城中村重点开展 “一户一管” 改造与水体清淤,河道沿岸区域重点实施生态修复与渗漏监测。


(二)精细施工:减少对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行的影响

分阶段、分区域施工:老城区施工需避开交通高峰期与居民出行集中时段,采用 “分阶段、分区域” 的施工方式,避免大范围停工影响交通与居民生活。例如,将某条道路的雨污分流改造分为 3 个阶段,每个阶段施工长度不超过 500 米,施工时间安排在夜间 22:00 至次日 6:00,白天恢复道路通行;对老旧小区改造,采用 “一栋楼一施工” 的方式,逐栋完成居民出户管改造,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。


采用环保施工技术:在水体净化工程施工中,采用环保清淤、生态防渗等技术,减少对水体与周边环境的破坏。例如,清淤过程中使用密闭式绞吸船,将底泥直接输送至岸上处理厂,避免底泥扩散;在河道生态修复中,采用人工种植与生物膜技术结合的方式,避免大规模机械作业对水生生物的影响。


(三)长效管护:建立 “建管结合” 的运维机制

管网运维管理: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后,建立专业的管网运维队伍,定期对管网进行巡查、清淤、修复。利用智慧监测平台,实时监控管网运行状态,及时发现渗漏、堵塞等问题,确保管网长期稳定运行。例如,成都某老城区组建了 20 人的管网运维团队,配备 CCTV 检测机器人、吸污车等设备,每月对管网进行一次巡查,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检测,实现了管网运维的常态化、专业化。


水体生态管护:水体净化工程完成后,建立水体生态管护机制,定期监测水体水质,维护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群落。例如,定期清理生态浮岛上的枯枝败叶,补充微生物菌剂,监测沉水植物生长情况,及时补种死亡植株;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、排放污水,加强对周边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,引导公众参与水体保护。


四、实践案例:某老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成效

某北方老城区因管网老化渗漏、雨污混流严重,辖区内 3 条河道均存在黑臭问题,水体 COD 浓度高达 400mg/L,氨氮浓度超过 20mg/L,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形象。2022 年,该城市启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,同步推进管网修复、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,取得显著成效。


(一)工程实施内容

管网修复与雨污分流改造:通过 CCTV 检测发现,辖区内 60% 的污水管网存在老化渗漏问题,230 处雨污混接点。工程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修复老化管网 8 公里,更换重度老化管道 3 公里;对 15 个老旧小区实施 “一户一管” 改造,整改雨污混接点 230 处,新建雨水管网 5 公里、污水管网 4 公里,实现雨污彻底分流。


水体净化工程:对 3 条河道实施底泥清淤,清除污染底泥 2.5 万立方米;安装太阳能曝气设备 50 台,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;种植生态浮岛 1.2 万平方米,种植沉水植物 5000 平方米;投放微生物菌剂,加速污染物降解。


(二)治理成效

水质显著改善:治理后,3 条河道水体 COD 浓度降至 60mg/L 以下,氨氮浓度降至 1.5mg/L 以下,达到地表水 Ⅴ 类标准,黑臭现象彻底消除,水体透明度提升至 1.2 米。


管网运行稳定:通过智慧监测与定期运维,管网渗漏率从改造前的 25% 降至 5% 以下,雨天污水处理厂溢流污水量减少 80%,污水收集率从 70% 提升至 95%。


生态功能恢复:河道内水生生物种类从治理前的 5 种增加至 23 种,出现鱼类、鸟类等生物,水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;周边居民满意度达 98%,河道沿岸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。


五、结论与展望

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,解决管网老化渗漏问题是核心前提,而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的同步推进,是实现黑臭水体长效长治的关键。通过精准探测评估、分类修复改造、智慧监测预警,可有效解决管网老化渗漏问题;将雨污分流改造与水体净化工程协同实施,可从 “控源” 与 “治污” 两个维度切断污染来源、提升水体质量,避免治理效果反复。未来,随着智慧水务技术的不断发展,可进一步将管网监测、雨污分流运行、水体水质监测等数据整合至智慧平台,实现 “管网 - 水体” 协同管控,为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更高效、更智能的解决方案,助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