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声波流量计 电子水尺 市政排水 过流能力 内涝预警-吉佳水务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19 | 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市政排水内涝防控需精准计算管网过流能力,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的数据联动是关键。先通过同一断面同步采集、GPS 时钟校准、交叉与历史数据验证,构建 “流量 - 水位” 可靠数据集;再输入水力模型反演管道粗糙系数,绘制水位 - 流量曲线计算实际过流能力;最后结合降雨预报推演内涝风险,按四级预警推送信息并优化模型。实践表明,该模式可提前预判内涝,缩短积水消退时间,未来结合 5G、AI 能实现更高阶自动化,提升城市汛期安全。

在市政排水管网内涝防控中,“管网实际过流能力” 是判断内涝风险的核心指标 —— 若过流能力低于实际来水量,雨水将在管网内淤积,最终引发路面积水。而管网过流能力的精准计算,需依托流量与水位的协同数据:超声波流量计提供实时流量数据,电子水尺捕捉管网水位变化,二者联动输入水力模型,才能突破 “单一数据片面性” 的局限,还原管网真实运行状态。那么,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的数据如何实现有效联动?水力模型又如何基于这些数据计算过流能力,为内涝预警提供支撑?本文将从数据联动逻辑、水力模型应用、内涝预警落地三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。


一、数据联动基础:构建 “流量 - 水位” 同步采集与校准体系

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的数据联动,并非简单的 “数据叠加”,而是需通过同步采集、数据校准、时空匹配,确保二者数据在时间、空间维度高度一致,为水力模型提供可靠的基础输入。若数据存在时间差或空间错位,将直接导致过流能力计算偏差,影响内涝预警准确性。


1. 时空同步采集:确保数据 “同频同点”

市政排水管网的流量与水位存在强耦合关系 —— 同一断面的水位变化会直接影响流量大小,因此需在 “同一监测断面”“同一时间维度” 同步采集数据:


空间匹配:同一监测断面布设

需在市政排水管网的同一监测断面(如干管检查井、泵站进水管),同步安装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。例如,在城市主干道排水干管的某检查井内,将超声波流量计的传感器贴附于管道外壁(或插入管内),同时在检查井内壁安装电子水尺,确保二者监测的是 “同一断面” 的流量与水位。若分别在上下游不同断面采集,会因断面间的水力损失(如管道摩擦、局部阻力)导致数据不匹配。某城市曾因流量计与水尺分处上下游 50 米处,计算出的过流能力偏差达 20%,调整为同一断面后偏差降至 5% 以内。


时间同步:统一数据采集频率

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需设定相同的数据采集频率(如 1 分钟 / 次),并通过 GPS 时钟同步,确保二者数据时间戳完全一致。例如,超声波流量计在 10:00:00 采集到流量为 800 立方米 / 小时,电子水尺需同步记录该时刻的管网水位为 1.2 米,避免因时间差(如流量计 1 分钟 / 次、水尺 5 分钟 / 次)导致 “流量对应错误水位” 的问题。同时,数据传输需采用相同的通信链路(如 NB-IoT),确保二者数据同步上传至智慧水务平台,无传输延迟差异。


2. 数据校准:消除设备误差,确保数据可靠性

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受安装环境(如管道结垢、水流紊乱)影响,可能出现数据偏差,需通过 “交叉校准”“历史数据对比” 两种方式修正,确保数据真实反映管网状态:


交叉校准:基于水力关系验证

市政排水管网的流量与水位遵循特定水力公式(如曼宁公式:Q=A×R^(2/3)×S^(1/2)×n^(-1),其中 Q 为流量,A 为过流面积,R 为水力半径,S 为水力坡度,n 为管道粗糙系数)。可利用该公式进行交叉校准:若超声波流量计采集的流量 Q1,与电子水尺水位计算出的过流面积 A(基于水位与管道断面尺寸)及其他参数(R、S、n)推导的理论流量 Q2 偏差超过 10%,则需排查设备问题(如流量计传感器偏移、水尺校准失效)。例如,某监测断面电子水尺显示水位 1.0 米,管道断面为圆形(直径 2 米),计算过流面积 A=1.57 平方米,结合水力坡度 S=0.002、粗糙系数 n=0.013,推导理论流量 Q2=850 立方米 / 小时,若超声波流量计实测 Q1=765 立方米 / 小时(偏差 10%),需重新校准流量计传感器位置,修正后 Q1=840 立方米 / 小时,偏差降至 1.2%。


历史数据对比:基于稳定工况验证

选取管网 “稳定运行时段”(如晴天无降雨,流量、水位无剧烈波动)的历史数据,对比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数据的稳定性。例如,晴天时某断面流量稳定在 300-320 立方米 / 小时,水位稳定在 0.5-0.55 米,若某时段数据出现异常跳变(如流量骤升至 500 立方米 / 小时,水位无变化),则判定为设备故障(如流量计误报),需剔除异常数据并维修设备。某城市通过历史数据对比,半年内识别出 12 次设备异常,避免了错误数据对过流能力计算的干扰。


二、水力模型应用:基于 “流量 - 水位” 数据计算管网实际过流能力

水力模型是连接 “流量 - 水位数据” 与 “过流能力计算” 的核心工具。通过将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的联动数据输入模型,可反演管网关键参数(如管道粗糙系数、局部阻力系数),进而计算不同水位下的实际过流能力,突破 “仅靠理论公式估算” 的局限,还原管网真实过流潜力。


1. 模型参数反演:用联动数据修正 “理论参数”

市政排水管网的水力模型(如 SWMM、InfoWorks ICM)初始参数(如管道粗糙系数 n、局部阻力系数 K)多基于经验设定(如混凝土管 n=0.013-0.015),但实际运行中,管道结垢、淤积会导致 n 值增大(如淤积严重时 n 升至 0.02),进而降低过流能力。需通过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的联动数据,反演修正这些关键参数:


参数反演逻辑

将某监测断面的 “实测流量 Q 实”“实测水位 H 实” 输入水力模型,调整模型中的 n 值(或 K 值),使模型计算出的 “模拟流量 Q 模”“模拟水位 H 模” 与实测值偏差小于 5%,此时的 n 值即为管道 “实际粗糙系数”。例如,某混凝土干管初始 n 值设为 0.014,模型计算出 Q 模 = 900 立方米 / 小时,而超声波流量计实测 Q 实 = 720 立方米 / 小时,偏差 20%;逐步增大 n 值至 0.018,Q 模 = 725 立方米 / 小时,与 Q 实偏差仅 0.7%,该 n=0.018 即为管道实际粗糙系数,反映了管道淤积导致的过流能力下降。


多断面联合反演

单一断面的参数反演可能存在局限性(如局部管道异常),需在管网干管的多个关键断面(如每 2-3 公里 1 个)同步采集流量 - 水位数据,联合反演模型参数。例如,在某 10 公里长的排水干管上,选取 5 个监测断面,分别反演各段管道的 n 值,发现上游 3 公里段 n=0.016(淤积较轻),下游 7 公里段 n=0.021(淤积严重),据此可判断下游段过流能力更低,是内涝高风险区域。


2. 过流能力计算:基于修正模型模拟不同工况

获取修正后的水力模型后,可通过 “水位 - 流量关系曲线” 计算管网在不同水位下的实际过流能力,明确 “安全水位” 与 “危险水位” 的临界值:


绘制水位 - 流量关系曲线

在水力模型中,固定管道断面尺寸、粗糙系数等参数,逐步提升管网水位(从低水位到满管水位),模拟不同水位对应的最大过流流量,生成 “水位 - 流量关系曲线”。例如,某直径 2 米的圆形干管,当水位为 0.5 米(1/4 满管)时,过流能力为 300 立方米 / 小时;水位 1.0 米(半满管)时,过流能力为 800 立方米 / 小时;水位 1.8 米(90% 满管)时,过流能力达 1200 立方米 / 小时;水位 2.0 米(满管)时,过流能力增至 1300 立方米 / 小时(满管后流量增长放缓)。该曲线直观反映了水位与过流能力的对应关系,是判断内涝风险的核心依据。


计算实际过流能力阈值

结合管网设计标准与历史内涝数据,在 “水位 - 流量关系曲线” 上划定 “过流能力安全阈值”。例如,某管网设计过流能力为 1000 立方米 / 小时(对应水位 1.5 米),若实际计算出的过流能力仅为 800 立方米 / 小时(对应水位 1.5 米),则表明管网因淤积等问题,过流能力下降 20%,需将 “水位 1.2 米” 设定为安全阈值 —— 当电子水尺监测到水位超过 1.2 米,且超声波流量计显示流量接近 800 立方米 / 小时时,即判定为 “过流能力不足,内涝风险升高”。


三、内涝预警落地:从 “过流能力” 到 “风险预警” 的全流程应用

基于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联动数据计算出的管网实际过流能力,需进一步结合 “降雨预报数据”“管网拓扑数据”,通过水力模型推演内涝发生时间、范围与深度,最终形成分级内涝预警,为防汛调度提供可落地的决策依据。


1. 内涝风险预判:结合降雨数据推演积水过程

智慧水务平台需整合气象部门的精细化降雨预报数据(如未来 2 小时降雨量、降雨强度),输入水力模型,结合管网实际过流能力,推演未来管网水位与流量变化,判断是否发生内涝:


来水量计算

根据降雨强度(如 50 毫米 / 小时)、汇水面积(如某片区汇水面积 5 平方公里),通过 “降雨径流模型” 计算进入管网的实际来水量(如 Q 来 = 5 平方公里 ×50 毫米 / 小时 = 25000 立方米 / 小时,扣除下渗量后实际来水量约 20000 立方米 / 小时)。


过流能力对比

将计算出的 “实际来水量” 与管网 “实际过流能力” 对比:若某路段管网实际过流能力为 15000 立方米 / 小时,而来水量达 20000 立方米 / 小时,模型将推演该路段管网水位会在 30 分钟内从 1.0 米升至 1.8 米(超过安全阈值 1.2 米),进而引发路面积水(积水深度约 10-15 厘米),触发内涝预警。某城市在 2024 年暴雨中,通过该方式提前 40 分钟预判出 3 处低洼路段的内涝风险,为防汛队伍预留了充足的抢险时间。


2. 分级预警与响应:明确 “预警等级 - 处置措施” 对应关系

基于内涝风险预判结果,需建立与城市防洪规划相匹配的分级预警机制,明确不同预警等级对应的响应措施,确保预警信息能快速转化为防汛行动:


分级预警阈值设定

结合管网过流能力与积水影响,将内涝预警划分为四级:

蓝色预警:管网水位达安全阈值的 80%(如安全阈值 1.2 米,水位达 0.96 米),过流能力仍能应对来水量,仅向运维人员推送预警,提醒加强巡检;

黄色预警:管网水位达安全阈值(1.2 米),过流能力接近饱和,向片区防汛小组推送预警,准备排水泵车、挡水板等物资;

橙色预警:管网水位超安全阈值 10%(1.32 米),过流能力不足,积水即将溢出管网,向应急、交通部门推送预警,实施交通管制、疏散低洼区域居民;

红色预警:管网水位超安全阈值 30%(1.56 米),过流能力完全不足,已出现明显路面积水(深度>30 厘米),启动城市级应急响应,调动全市抢险资源。


预警信息精准推送

智慧水务平台需根据预警等级,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对应责任主体:黄色及以上预警需同步推送至受影响区域的居民(通过短信、社区 APP),告知积水时段、避险路线;橙色及红色预警需联动交警部门,在积水路段设置警示标识,引导车辆绕行。某城市在橙色预警时,通过短信向积水区域 5 万居民推送预警信息,同步联动导航 APP 标注积水点,有效减少了人员被困事件。


3. 预警效果验证与模型优化

内涝预警并非 “一劳永逸”,需在每次暴雨后,通过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的实测数据,验证预警准确性,优化水力模型参数,提升后续预警精度:


实测数据对比验证

暴雨结束后,将水力模型推演的 “水位 - 流量变化曲线” 与超声波流量计、电子水尺的实测曲线对比,分析偏差原因。例如,模型预测某路段 30 分钟内水位升至 1.8 米,而实测水位仅升至 1.6 米,偏差源于 “降雨预报值高于实际降雨量”,后续需优化降雨数据的输入权重。


模型参数迭代更新

根据验证结果,调整水力模型中的管道粗糙系数、局部阻力系数等参数。例如,某路段实测过流能力比模型计算值低 15%,排查发现管道存在新的淤积,需将该段管道的粗糙系数 n 从 0.018 调整为 0.020,确保模型能反映管网最新运行状态。某城市通过每季度一次的模型优化,内涝预警准确率从初期的 75% 提升至 90% 以上。


四、实践案例:某市基于 “流量 - 水位” 联动的内涝预警应用

某市主城区曾因市政排水管网老化,内涝预警滞后问题突出 —— 暴雨时往往 “积水后才发现风险”。2023 年,该市在主城区 20 条排水干管的关键断面,同步安装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,构建 “流量 - 水位” 联动体系,结合水力模型实现内涝预警升级,具体效果如下:


数据联动落地:在每条干管的 3-5 个关键断面,同步布设设备,统一采集频率为 1 分钟 / 次,通过 GPS 时钟同步,数据同步上传至智慧水务平台,经交叉校准后,流量与水位数据偏差控制在 5% 以内。

过流能力计算:将联动数据输入 SWMM 水力模型,反演各段管道粗糙系数,绘制水位 - 流量关系曲线,发现老城区 3 条干管因淤积,过流能力比设计值下降 30%,将这些路段的安全水位从 1.5 米下调至 1.0 米。

内涝预警实战:2023 年台风 “杜苏芮” 期间,气象部门预报 1 小时降雨量达 60 毫米。平台结合联动数据与降雨预报,通过模型推演:老城区 3 条干管的来水量将达 18000 立方米 / 小时,远超实际过流能力 12000 立方米 / 小时,将在 25 分钟内出现 15-20 厘米积水,随即触发橙色预警。

应急响应效果:防汛部门根据预警,提前在积水路段部署 8 台排水泵车,疏散 2 个老旧小区居民,设置交通管制点 12 处。暴雨结束后,该区域积水消退时间比 2022 年缩短 50%,未发生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。


结语:“数据联动 + 模型计算” 是内涝预警的核心支撑

市政排水管网的内涝预警,本质是 “用数据还原管网状态,用模型预测风险趋势” 的过程。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的联动,解决了 “单一数据无法反映管网全貌” 的问题,为水力模型提供了真实、同步的输入;水力模型则基于这些数据,精准计算过流能力,推演内涝过程,让内涝预警从 “经验判断” 转向 “数据驱动”。


未来,随着 5G、AI 技术的发展,数据联动将实现更高级别的 “自动化”—— 例如,超声波流量计与电子水尺可通过边缘计算网关实时校准数据,无需人工干预;水力模型可通过 AI 算法自动优化参数,缩短计算时间。只有持续完善 “数据联动 - 模型计算 - 预警响应” 的全链条体系,才能让市政排水管网内涝预警更精准、更及时,真正守护城市汛期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