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排水系统的水质监测应覆盖哪些关键节点,才能全面掌握雨污水混流、工业废水偷排等问题?-吉佳水务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17 | 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市政排水系统中雨污水混流、工业废水偷排等问题危害大,要全面掌控需精准规划水质监测关键节点。从排水源头(住宅小区雨污分流出口、工业企业排污口、沿街商铺与餐饮集中区排水口)、管网传输(雨污管网交汇处与合流制溢流口、管网干支管连接点与关键转向处、老旧管网修复段与新建管网接入段)、末端排放(污水处理厂进水口与出水口、市政排水入河排污口、应急排水与临时排污节点)三大环节布设监测点,并通过智慧水务平台联动各节点数据,形成 “全流程、无死角” 监测网络,为管网改造、执法监管与水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撑。

市政排水系统是城市水污染防控的重要屏障,而雨污水混流、工业废水偷排等问题,不仅会加重污水处理厂负荷、污染水体环境,更会破坏城市水生态平衡。要实现对这类问题的全面掌控,水质监测不能 “盲目撒网”,需精准锁定排水系统的关键节点,构建 “全流程、无死角” 的监测网络。那么,市政排水系统的水质监测应覆盖哪些关键节点?这些节点为何能成为管控雨污混流、工业废水偷排的 “哨兵”?本文将从排水源头、传输过程、末端排放三大环节,拆解水质监测的关键节点布局逻辑与实践价值。


一、排水源头节点:从 “污染起点” 阻断问题扩散

市政排水的污染问题,大多源于源头管控的缺失 —— 住宅小区雨污管网错接、工业企业偷排废水、沿街商铺污水直排等,若不在源头及时发现,污染会随水流扩散至整个排水系统。因此,水质监测需优先覆盖排水源头节点,实现 “早发现、早拦截”。


1. 住宅小区雨污分流出口

住宅小区是生活污水的主要产生源,也是雨污水混流的高频发生地。部分老旧小区因管网老化、建设标准低,存在雨水管与污水管错接、混接现象,雨天时大量雨水涌入污水管网,导致污水处理厂 “超负荷运转”;而部分新建小区若施工质量不达标,也可能出现雨水倒灌污水管的问题。因此,需在住宅小区的污水出户管末端与雨水排放口分别布设水质监测点。


在污水出户管末端,重点监测 COD(化学需氧量)、BOD(生化需氧量)、悬浮物(SS)等生活污水特征指标 —— 若监测数据中 SS 浓度突然升高(如雨天时),且 COD/BOD 比值接近雨水(约 0.3-0.5,生活污水通常为 0.5-0.8),则可能存在雨水混入污水管网的情况;在雨水排放口,需监测氨氮、总磷等指标,正常雨水的氨氮浓度一般低于 5mg/L,若监测值超过 10mg/L,且伴随 COD 升高,则表明有生活污水混入雨水管网。例如,某市在 2024 年住宅小区水质监测中,发现某老旧小区雨水排放口氨氮浓度达 18mg/L,经排查后发现该小区 3 栋楼的污水管因施工失误接入雨水井,及时整改后避免了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河道。


2. 工业企业排污口

工业废水偷排是市政排水系统的 “心腹之患”—— 部分化工、印染、电镀企业为降低处理成本,擅自将未经处理的高浓度废水接入市政管网,不仅会腐蚀管网、杀死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,还会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流入自然水体。因此,工业企业的市政排污口必须作为核心监测节点,且需实现 “一企一监测点” 的精准管控。


监测时需结合企业生产类型设定特征指标:对化工企业,重点监测 pH 值、COD、苯胺类、挥发酚等;对印染企业,关注色度、COD、总铬、苯胺;对电镀企业,则需监测重金属(如镍、铜、锌)、氰化物等。同时,需采用 “实时监测 + 随机抽检” 结合的方式 —— 实时监测设备可捕捉瞬时偷排行为(如夜间 COD 突然飙升),随机抽检则能避免企业通过 “白天达标、夜间偷排” 规避监管。例如,某省在工业园区市政排污口安装智能水质监测仪后,半年内发现 12 家企业存在偷排行为,其中一家电镀厂夜间偷排废水的镍浓度达 8.2mg/L(国家标准为 0.1mg/L),监管部门据此依法处罚并要求企业整改,有效保护了市政管网与下游水体。


3. 沿街商铺与餐饮集中区排水口

沿街商铺(如餐饮、汽修、洗车店)的违规排水,易引发局部管网堵塞与水质污染。餐饮店铺的含油废水若未经过隔油处理直接排放,会在管网内形成油膜,阻碍污水流动;汽修店的废水中含重金属、机油,洗车店的废水中含表面活性剂,这些物质若进入市政管网,会影响污水处理效率。因此,需在沿街商铺的集中排水总管与餐饮企业单独排污口布设监测点。


对餐饮集中区的排水总管,重点监测 COD、动植物油、SS 等指标 —— 正常生活污水的动植物油浓度约 10-30mg/L,若监测值超过 50mg/L,则表明部分餐饮企业未规范使用隔油设施;对汽修、洗车店的排污口,需监测石油类、LAS(阴离子表面活性剂)、总锌等指标,例如洗车废水的 LAS 浓度若超过 10mg/L,可能存在未使用环保型清洗剂或未达标处理的问题。某市在商业街改造中,在餐饮集中区排水总管安装了在线水质监测设备,发现 3 家火锅店的动植物油排放浓度超标,随即要求店铺更换高效隔油设备,后续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管网堵塞率下降了 60%。


二、管网传输节点:追踪 “污染路径” 锁定问题环节

市政排水管网是污染物传输的 “主动脉”,雨污水混流可能发生在管网衔接处,工业废水偷排也可能通过支管接入干管 —— 若仅监测源头而忽略管网传输环节,易出现 “源头达标、中途污染” 的情况。因此,水质监测需覆盖管网传输节点,通过数据对比追踪污染路径,精准锁定问题所在。


1. 雨污管网交汇处与合流制溢流口

在雨污分流制管网中,雨水管与污水管的交汇处是混流问题的高发点 —— 可能因管网施工误差、后期维护不当导致两管连通,雨天时雨水渗入污水管,或污水泄漏至雨水管。因此,需在雨污管网交汇处上下游分别布设监测点:上游监测雨水管与污水管的 “纯雨”“纯污” 水质,下游监测混合后的水质,通过指标差异判断是否存在混流。例如,若雨水管上游监测的氨氮浓度为 3mg/L,污水管上游为 40mg/L,交汇处下游雨水管的氨氮浓度升至 15mg/L,则可判定存在污水混入雨水管的情况。


对于合流制管网,溢流口是污染防控的关键节点。合流制管网在晴天时输送污水至污水处理厂,雨天时因水量超过管网承载能力,会通过溢流口排放雨污混合水,若溢流频次过高、污染物浓度过高,会严重污染受纳水体。因此,需在合流制溢流口安装水质监测设备,重点监测 COD、SS、氨氮、总磷等指标,并记录溢流时长与排放量 —— 当监测到溢流水中 COD 浓度超过 300mg/L、SS 超过 200mg/L 时,需分析是否因管网淤积导致排水能力下降,或是否存在工业废水偷排加重污染的情况。例如,某合流制溢流口在暴雨时监测到 COD 浓度达 580mg/L,远超常规溢流污染水平(约 200-300mg/L),经溯源发现附近一家化工厂通过雨水口偷排废水,最终依法关停了该企业。


2. 管网干支管连接点与关键转向处

市政排水管网的干支管连接点,是支管污水接入干管的 “关口”,若支管存在雨污混流或工业废水偷排,会直接影响干管水质。因此,需在干管上游、干支管连接点下游分别布设监测点,通过对比两处的水质指标,判断支管是否存在污染问题。例如,干管上游的 COD 浓度稳定在 250mg/L,连接点下游突然升至 380mg/L,且伴随特征污染物(如苯胺)出现,则表明该支管接入的区域存在工业废水偷排。


管网关键转向处(如弯头、变径管)易发生淤积,淤积物发酵会导致水质恶化,同时也可能成为偷排者的 “隐蔽接入点”—— 部分企业会选择在管网转向处钻孔偷排,不易被发现。因此,需在这些节点监测 COD、溶解氧(DO)、硫化氢等指标:若 DO 浓度突然下降(低于 2mg/L)、硫化氢浓度升高(超过 0.5mg/L),可能是淤积或偷排导致的水质缺氧恶化;若同时检测出工业特征污染物,则可锁定偷排行为。某城市在管网转向处安装水质传感器后,发现一处 DO 浓度骤降至 0.8mg/L,且检测出铬离子,后续排查发现是一家电镀厂通过暗管在转向处偷排废水。


3. 老旧管网修复段与新建管网接入段

老旧管网因腐蚀、破损,易出现污水泄漏或雨水渗入,而修复后的管网若接口密封不严,仍可能存在混流问题;新建管网接入现有系统时,若与原有管网的水质不匹配(如新建区域存在工业废水排放),会给整个系统带来污染风险。因此,需在老旧管网修复段两端与新建管网接入段下游布设监测点。


对老旧管网修复段,监测修复前后的水质差异 —— 例如修复前雨水管因破损导致氨氮浓度达 12mg/L,修复后应降至 5mg/L 以下,若修复后指标无明显改善,则需检查修复质量;对新建管网接入段,重点监测是否存在工业特征污染物,若新建区域规划为住宅区,但监测到重金属或高浓度 COD,则需排查是否有企业违规入驻并偷排废水。某新建片区接入市政管网后,监测到总镍浓度达 1.2mg/L,经调查发现片区内隐藏着一家非法电镀作坊,及时取缔后避免了污染扩散。


三、末端排放节点:守住 “最后关口” 防控水体污染

市政排水系统的末端排放节点,是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或污水处理厂的 “最后关口”—— 若末端监测缺失,即使源头与管网存在问题,也无法及时阻止污染外泄。因此,水质监测需牢牢守住末端排放节点,确保排水达标,同时反向追溯上游问题。


1. 污水处理厂进水口与出水口

污水处理厂进水口的水质,直接反映了市政排水管网的整体污染状况 —— 若进水口出现高浓度工业废水(如 COD 超过 1000mg/L、pH 值<5 或>9),会导致处理系统瘫痪;若进水口 SS 浓度骤升,可能是管网淤积或雨水混流导致。因此,需在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实时监测 COD、BOD、SS、pH 值、特征重金属等指标,当指标异常时,立即联动管网监测数据溯源,锁定污染源头。例如,某污水处理厂进水口 COD 浓度突然升至 1500mg/L,通过比对管网各节点监测数据,发现是上游某化工厂偷排废水,及时关闭该企业排污口后,进水水质恢复正常。


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是排水进入自然水体的 “最终防线”,若出水口水质不达标,会直接污染河流、湖泊。因此,需在出水口严格监测 COD、氨氮、总磷、总氮等指标,确保符合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918-2002)。同时,需关注出水口与受纳水体的水质差异 —— 若出水口氨氮浓度为 5mg/L,而受纳水体氨氮浓度为 1mg/L,需评估排放对水体的影响;若出水口检测出未处理完全的工业污染物(如苯胺),则需回溯进水口与管网监测数据,排查是否有企业偷排且未被拦截。


2. 市政排水入河(湖、海)排污口

部分市政排水系统(如合流制溢流口、 decentralized 排水系统)会直接将雨水或处理后的污水排入自然水体,这些入河排污口是水体污染的直接来源。因此,需在每个入河排污口安装水质监测设备,实现 “一口一策” 监测。


对雨水入河排污口,重点监测雨天的水质 —— 正常雨水的 COD 浓度约 50-100mg/L,若超过 150mg/L,且伴随氨氮、总磷升高,表明存在雨污混流;对污水入河排污口(如未接入污水处理厂的 decentralized 排水口),需监测 COD、氨氮、总磷等指标,确保符合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8978-1996)。同时,需结合受纳水体的功能区划调整监测标准 —— 例如,排入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排污口,监测指标需更严格(如 COD≤50mg/L、氨氮≤5mg/L);排入景观水体的排污口,需额外监测色度、浊度等感官指标。某城市在入河排污口监测中,发现一处雨水排污口雨天 COD 浓度达 220mg/L,经溯源发现上游 3 个住宅小区存在雨污混流,整改后该排污口雨天 COD 浓度降至 90mg/L,受纳河道水质明显改善。


3. 应急排水与临时排污节点

在城市改造、管网维修等场景中,会产生应急排水或临时排污(如施工降水、临时排水管网),这些节点若缺乏监测,易成为 “非法排污通道”—— 部分企业可能借应急之名偷排废水,施工降水若未处理直接排放,也可能携带泥沙、污染物影响水体。因此,需在应急排水口与临时排污节点布设移动水质监测设备,实时监测 COD、SS、pH 值等指标。


例如,某管网维修工程需临时排放管道内积水,监测发现积水的 COD 浓度达 480mg/L,且含有苯系物,排查后发现是附近一家化工厂通过破损管道向市政管网偷排废水,维修期间积水外泄风险极高,随即采取了拦截处理措施;某施工工地的降水排水口,监测到 SS 浓度达 350mg/L,远超排放标准(≤70mg/L),要求工地增设沉淀池后,SS 浓度降至 50mg/L 以下。


四、节点联动:构建 “全链条” 监测与溯源体系

单一节点的监测数据无法全面反映市政排水系统的污染问题,需将源头、管网、末端的监测节点联动,通过 “数据比对 + 空间分析” 构建全链条管控体系。例如,当入河排污口监测到工业特征污染物时,可通过管网干支管连接点的监测数据,锁定污染来自哪条支管;再结合支管源头的企业排污口监测数据,精准找到偷排企业。


同时,需借助智慧水务平台实现监测节点的数据整合 —— 将各节点的实时水质数据、历史数据、管网 GIS 地图叠加,生成 “污染热力图”,直观展示污染高发区域;当某节点指标异常时,平台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,并提供溯源路径建议。例如,某市通过智慧水务平台联动 236 个监测节点数据,半年内精准定位雨污混流点 47 处、工业废水偷排企业 15 家,整改后城市内涝时的溢流污染减少了 40%,入河排污口达标率提升至 92%。


从源头到末端,从固定节点到临时节点,市政排水系统的水质监测需形成 “无死角” 网络。只有精准覆盖这些关键节点,才能及时发现雨污水混流、工业废水偷排等问题,为管网改造、执法监管、水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撑,最终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 “清水入河、污水处理” 目标,守护城市水生态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