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绵城市建设是应对城市内涝、改善水资源循环的重要举措,而科学有效的评估是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关键环节。在评估过程中,各类监测设备通过实时、精准采集数据,为分析海绵城市的渗透、滞蓄、净化、利用等功能提供核心支撑。本文将系统梳理海绵城市评估中常用的监测设备,剖析其工作原理、应用场景及数据价值。
一、水文水质监测设备:核心功能的直接反馈
水文水质是海绵城市 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 六大功能的核心评估维度,相关监测设备主要用于捕捉降雨 - 径流过程中的水量、水位及水质变化,是判断海绵设施效能的基础工具。
(一)雨量监测设备:降雨过程的精准记录
降雨是海绵城市运行的 “输入源”,雨量数据直接影响对径流削减、渗透效率的评估,常用设备包括翻斗式雨量计和超声波雨量计。
翻斗式雨量计:应用最广泛的雨量监测设备,核心原理是通过降雨累积重量触发翻斗翻转,每翻转一次对应固定雨量(如 0.1mm、0.5mm),再通过信号传输记录翻转次数,换算成降雨量。其优势是精度高(误差≤±2%)、稳定性强,适用于小区、道路、公园等各类海绵区域的单点或多点降雨监测,可与其他设备联动,分析 “降雨 - 径流” 响应关系。
超声波雨量计:基于超声波测距原理,通过传感器发射超声波,测量雨滴在空气中传播时的信号衰减或液面高度变化,间接计算降雨量。相比翻斗式,它无机械磨损、抗干扰能力强(如避免落叶、沙尘堵塞),适合暴雨、大风等恶劣天气,常用于城市级海绵监测网络的关键站点,补充极端降雨数据。
(二)水位与流量监测设备:径流过程的动态捕捉
水位和流量数据反映海绵设施对径流的 “滞蓄” 和 “排放” 能力,是评估内涝防治效果的核心,常用设备包括液位传感器、电磁流量计和多普勒流量计。
液位传感器:用于监测海绵设施(如蓄水池、生物滞留设施、雨水罐)及管网中的水位变化,分为投入式、超声波式、浮球式等类型。投入式液位传感器通过探头测量液体压力,换算成水位,适用于封闭或半封闭设施(如地下蓄水池);超声波液位传感器通过非接触式测量,避免水质腐蚀,适合生物滞留池、植草沟等露天设施。水位数据可用于计算设施蓄水量、渗透速率,判断是否存在积水风险。
电磁流量计:基于电磁感应原理,当导电的雨水径流通过流量计的磁场时,会产生与流量成正比的感应电动势,通过测量电动势计算流量。其优势是无机械部件、测量范围广(可测 0.1m/s~10m/s 流速)、精度高(误差≤±0.5%),适合监测雨水管网、泵站出口等固定管道的径流流量,评估海绵区域的径流总量削减率和峰值延迟效果。
多普勒流量计:分为超声波多普勒和电磁多普勒两种,通过发射多普勒信号,测量水流中颗粒(如泥沙)的运动速度,间接计算流量。相比电磁流量计,它无需管道满流,适用于植草沟、明渠等非封闭径流通道,可监测海绵设施的入流、出流流量,分析渗透量(入流 - 出流 = 渗透量),是评估生物滞留、渗透塘等设施渗透效能的关键设备。
(三)水质监测设备:雨水净化效果的科学评估
海绵城市的 “净” 功能要求雨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回用或排放标准,水质监测设备主要用于检测雨水中的悬浮物、化学需氧量(COD)、氨氮等指标,常用设备包括在线水质分析仪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。
在线水质分析仪:可实现实时、连续监测,核心模块包括采样单元、检测单元和数据传输单元。例如,浊度在线分析仪通过测量光线穿过水样的散射程度,反映悬浮物浓度;COD 在线分析仪通过化学氧化法(如重铬酸钾法)测量有机物含量。这类设备通常安装在海绵设施出口(如雨水回用系统前端、排放口),实时监控出水水质,判断设施净化效果是否达标,如生物滞留设施对悬浮物的去除率是否达到 60% 以上(《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》要求)。
便携式水质检测仪:适用于现场抽检或临时监测,如手持浊度计、COD 快速检测仪等。其优势是体积小、操作便捷,可在降雨后快速采集不同点位(如设施入口、中部、出口)的水样,对比分析污染物沿程去除效果,补充在线监测的空间覆盖不足问题,尤其适合小区级海绵设施的阶段性评估。
二、土壤与地下水监测设备:“渗” 与 “蓄” 功能的深层洞察
海绵城市的 “渗” 功能依赖土壤渗透性能,“蓄” 功能还包括对地下水的补给,因此土壤与地下水监测设备是评估海绵设施生态效益的重要补充。
(一)土壤水分传感器:渗透性能的动态监测
土壤水分含量直接影响雨水下渗速率,是评估生物滞留设施、渗透铺装、绿地等 “渗滞” 类设施效能的关键指标,常用设备为时域反射仪(TDR)土壤水分传感器和频域反射仪(FDR)土壤水分传感器。
TDR 土壤水分传感器:通过发射高频电磁脉冲,测量脉冲在土壤中的传播时间,利用土壤介电常数与水分含量的相关性,计算土壤体积含水量。其优势是测量精度高(误差≤±1%)、响应速度快,适用于监测不同土层(如表层 250px、中层 750px)的水分变化,分析雨水下渗深度和渗透速率,判断土壤是否出现饱和(饱和后渗透能力下降,可能产生径流)。
FDR 土壤水分传感器:基于电磁共振原理,通过测量土壤对高频信号的阻抗,换算成水分含量。相比 TDR,它成本更低、功耗更小,适合大规模布设(如在渗透铺装区域每隔 50m 布设一个),长期监测土壤水分动态,评估海绵设施对土壤水的补充效果,以及干旱季节的土壤保水能力。
(二)地下水监测设备:地下水补给的量化评估
海绵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雨水渗透补给地下水,缓解城市地下水超采问题,常用设备为地下水水位计和地下水水质采样器。
地下水水位计: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,自动地下水水位计通过投入式液位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,长期监测地下水位变化,记录降雨后水位上升幅度和持续时间,量化海绵设施的地下水补给量。例如,在渗透铺装区域周边布设地下水监测井,对比海绵设施建设前后的地下水位变化,评估补给效益。
地下水水质采样器:用于采集地下水样,分析 pH 值、总硬度、重金属(如铅、镉)等指标,判断雨水渗透是否对地下水造成污染。常用的有贝勒管采样器(手动)和自动采样器,可在降雨后不同时段采集水样,监测污染物是否随雨水下渗进入地下水,为海绵设施的滤料选择(如活性炭、石英砂)提供优化依据。
三、气象与环境监测设备:评估场景的全面支撑
除了水文水质,气象条件(如风速、温度、湿度)和周边环境(如大气沉降、地表温度)也会影响海绵设施的运行效果,相关监测设备为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场景信息。
(一)气象辅助监测设备:降雨之外的环境参数
风速风向传感器:风速会影响降雨的空间分布(如暴雨时的 “雨帘偏移”),进而影响雨量计的测量精度;风向则可能影响地表径流的流向(如道路坡度 + 风向导致的径流汇集)。风速风向传感器通过机械旋转(如杯式风速计)或超声波原理,实时记录风速(精度 ±0.1m/s)和风向(精度 ±3°),数据可用于校正雨量数据偏差,分析复杂地形下的径流规律。
温湿度传感器:温度和湿度影响土壤蒸发速率和植物蒸腾作用,进而影响海绵设施的蓄水量消耗(如蓄水池的蒸发损失)。温湿度传感器通过热敏电阻或电容式传感器,测量空气或土壤中的温湿度(温度精度 ±0.5℃,湿度精度 ±3%),常用于评估雨水回用系统的水量平衡(如回用水量 = 蓄水量 - 蒸发量 - 渗透量),以及绿地植被的生长环境(湿度影响植物对雨水的利用效率)。
(二)地表环境监测设备:海绵设施的生态效益反馈
地表温度传感器:海绵城市中的透水铺装、绿地等设施可通过蒸发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,地表温度是评估这一生态效益的关键指标。地表温度传感器通过红外测温原理,非接触式测量地表温度(精度 ±0.3℃),可对比透水铺装与普通沥青路面的温度差异(通常透水铺装夏季温度低 3~5℃),量化海绵设施的热环境改善效果。
大气沉降采样器:大气中的颗粒物、污染物(如 SO₂、NOx)会随降雨进入海绵设施,影响雨水水质和设施寿命。大气沉降采样器通过收集干沉降(如灰尘)和湿沉降(如降雨),分析污染物输入量,判断海绵设施的 “净” 功能是否需要应对外部污染负荷,为滤料更换周期、预处理措施(如初期雨水弃流)提供依据。
四、设备联动与数据应用:从 “单点监测” 到 “综合评估”
单一设备的监测数据仅能反映海绵城市某一维度的特征,实际评估中需通过设备联动构建 “多源数据网络”,并结合模型分析实现综合效能评估。
(一)设备联动:构建全流程监测体系
例如,在某海绵小区的评估中,翻斗式雨量计记录降雨过程,液位传感器监测生物滞留池的水位变化,多普勒流量计测量入流和出流流量,土壤水分传感器追踪雨水下渗过程,在线水质分析仪监测出水 COD 和悬浮物浓度。这些设备通过物联网(IoT)技术连接至数据平台,实现 “降雨 - 入流 - 滞蓄 - 下渗 - 净化 - 排放” 全流程数据的同步采集,避免单一数据的局限性。
(二)数据价值:支撑评估与优化
监测数据通过以下方式服务于海绵城市评估:
效能评估:通过径流总量削减率((现状径流量 - 海绵后径流量)/ 现状径流量)、峰值流量削减率、地下水补给量、水质达标率等指标,判断海绵设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(如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》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 70%)。
问题诊断:若监测发现某生物滞留池水位下降缓慢,结合土壤水分数据可判断土壤渗透性能下降,需更换滤料;若出水水质超标,结合大气沉降数据可分析是否为外部污染负荷过高,需增设初期雨水弃流装置。
模型校准:监测数据可用于校准海绵城市水文模型(如 SWMM 模型),提高模型对未来降雨情景(如 50 年一遇暴雨)的预测精度,为海绵城市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。
五、结语
海绵城市评估中的监测设备是 “用数据说话” 的核心工具,从水文水质的核心监测,到土壤地下水的深层洞察,再到气象环境的场景支撑,各类设备共同构建了海绵城市运行的 “数据画像”。随着物联网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未来监测设备将向 “高精度、低功耗、智能化” 方向升级,例如通过 AI 算法实现水质异常的实时预警、基于大数据优化海绵设施的运行调度,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评估的科学性和时效性,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