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水环境治理需求升级的背景下,传统水务管理模式(依赖人工巡检、经验决策、分段管控)已难以应对城市内涝频发、污水直排、管网老化等复杂问题。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以 “数据驱动、智能协同” 为核心,整合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GIS(地理信息系统)等技术,构建覆盖 “排水管网监测 — 内涝预警 — 污水处理 — 水质管控 — 污泥处置” 的全流程智能化体系。本文聚焦排水与污水处理环节(不含供水),从方案设计、系统构建、实施落地到运维优化,全面解析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全流程逻辑,为城市水务精细化管理提供实践路径。
一、方案设计:以痛点为导向,明确核心目标与技术框架
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设计需先精准识别传统水务管理的核心痛点,再结合城市规划、水环境治理目标制定针对性方案,避免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。
(一)核心痛点诊断
传统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中,普遍存在四大痛点:
管网状态 “不可见”:地下排水管网老化、堵塞、泄漏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,依赖人工排查效率低(如 1 公里管网排查需 2-3 天),且易遗漏隐蔽性故障;
内涝预警 “不及时”:极端降雨时,积水点位监测滞后,无法提前预判内涝风险,导致应急处置被动(如道路积水封路后才启动排水作业);
污水处理 “难优化”: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、水量波动大时,需人工调整工艺参数(如曝气强度、药剂投加量),响应滞后易导致出水水质超标或能耗浪费;
数据 “碎片化”:排水管网、污水处理厂、水质监测点等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,缺乏统一整合平台,无法实现 “管网 - 厂站 - 河道” 的协同管控。
(二)方案目标设定
基于痛点诊断,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需实现三大核心目标:
监测全面化:覆盖排水管网关键节点(如检查井、泵站)、易涝路段、污水处理厂全流程及受纳水体(如河道、湖泊),实现 “地下 - 地面 - 水体” 三维数据实时采集;
决策智能化:通过数据分析模型,自动预判管网堵塞风险、内涝发生概率,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参数,减少人工干预;
管理协同化:打通 “市政排水部门 - 污水处理厂 - 环保部门” 数据壁垒,实现故障预警、应急调度、水质达标管控的跨部门协同。
(三)技术框架设计
方案采用 “感知层 - 传输层 - 平台层 - 应用层” 四层架构,确保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全流程通畅:
感知层:部署水位、流量、水质、视频等传感器,是数据采集的 “神经末梢”;
传输层:通过 4G/5G、LoRa、光纤等通信技术,实现传感器数据与平台的稳定传输;
平台层:构建统一的智慧水务云平台,承担数据存储、处理、建模与算力支撑;
应用层:面向不同用户(如运维人员、管理人员)开发专项功能模块,是方案价值落地的核心。
二、核心系统构建:从 “数据采集” 到 “智能应用” 的全链条设计
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构建四大协同系统,实现排水与污水处理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,各系统既独立运行又相互联动。
(一)排水管网智能监测系统
聚焦 “地下管网状态可视化”,通过三类监测设备实现管网运行数据实时采集:
管网状态监测:在排水管网检查井内安装液位传感器(监测管内水位,判断是否堵塞)、流量传感器(监测管内流速,评估排水能力)、管道机器人(定期检测管道内壁腐蚀、裂缝,如 CCTV 管道检测机器人,单次可检测 500 米管网);
泵站智能控制:在排水泵站安装水泵运行状态传感器(如电流、振动传感器)、进水 / 出水液位计,实现水泵根据水位自动启停(如进水液位超 1.5 米时自动启动 2 台水泵,低于 0.5 米时停机),避免 “空转能耗” 或 “满溢风险”;
易涝点监测:在道路低洼处、立交桥下安装超声波积水传感器(监测积水深度)、高清视频摄像头(可视化查看现场情况),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,支撑内涝预警。
(二)城市内涝智能预警系统
基于排水管网监测数据与气象信息,构建 “降雨 - 积水 - 内涝” 联动预警模型,实现从 “被动处置” 到 “主动预防” 的转变:
数据输入层:整合气象部门的短期降雨预报(如未来 3 小时降雨量)、管网液位 / 流量数据、易涝点历史积水记录;
模型计算层:通过 AI 算法(如 LSTM 神经网络)分析降雨量与管网排水能力的匹配度,预判 1-2 小时内可能出现积水的点位及深度(如降雨量超 50mm/h 时,预判主干道交叉口积水深度达 750px);
预警输出层:根据积水深度划分预警等级(蓝色:积水<250px;黄色:10-750px;红色:>750px),通过短信、平台弹窗、交通诱导屏等渠道,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运维人员、交警部门及市民(如市民通过微信公众号查询实时积水点位及绕行建议)。
(三)污水处理厂智能运维系统
针对污水处理厂 “水质达标 + 节能降耗” 双重需求,构建全流程智能管控体系:
进水监测与预判:在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安装COD(化学需氧量)传感器、氨氮传感器、流量传感器,实时监测进水水质、水量,通过历史数据模型预判水质波动(如工业区排水时段可能出现 COD 骤升),提前调整预处理工艺(如增加格栅拦截频次);
工艺参数智能调控:在生化反应池安装溶解氧传感器、pH 传感器,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整曝气设备运行功率(如溶解氧低于 2mg/L 时,增加曝气强度)、药剂投加量(如 pH 低于 6.5 时,自动投加碱液),相比人工调整,可降低能耗 10%-15%,减少药剂浪费 8%-12%;
出水与污泥管控:在出水口安装总氮、总磷传感器,确保出水水质达标;在污泥脱水车间安装污泥含水率传感器,自动调整脱水机运行参数(如含水率高于 80% 时,增加絮凝剂投加量),提高污泥脱水效率,降低运输成本(含水率每降低 10%,运输量减少 12%)。
(四)水务协同管理平台
作为智慧水务的 “大脑中枢”,平台整合上述三大系统数据,实现 “一张图” 管控:
数据整合与可视化:通过 GIS 地图展示排水管网走向、监测点位分布、污水处理厂位置,叠加实时数据(如管网液位、积水深度、出水 COD 值),支持管理人员直观掌握全域水务运行状态;
故障协同处置:当管网监测到堵塞预警时,平台自动生成维修工单,分配至就近运维人员(通过移动端 APP 推送),并同步推送管网位置、堵塞程度等信息;维修完成后,运维人员上传现场照片,平台自动闭环工单,实现 “预警 - 派单 - 处置 - 验收” 全流程跟踪;
数据分析与报表生成:自动生成管网健康度报告(如老化管道占比、堵塞频次)、污水处理厂能耗报表(如单位水量电耗)、水质达标率统计,为长期规划提供数据支撑(如根据管网堵塞频次制定改造优先级)。
三、实施落地:分阶段推进,确保方案落地见效
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涉及设备安装、平台开发、人员培训等多环节,需分阶段有序实施,避免 “一刀切” 式推进导致资源浪费或系统不稳定。
(一)试点阶段(1-3 个月):聚焦核心区域,验证技术可行性
区域选择:优先选择内涝频发、管网问题突出的片区(如老城区)、1-2 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作为试点;
设备部署:在试点区域安装 20-30 个管网监测点位、5-8 个易涝点监测设备,在污水处理厂关键环节部署水质、流量传感器;
平台测试:开发简化版协同管理平台,测试数据采集稳定性、预警模型准确性(如模拟降雨场景,验证内涝预警是否及时)、工艺调控效果(如对比人工与自动调整的出水水质差异),根据试点结果优化方案。
(二)推广阶段(4-9 个月):扩大覆盖范围,完善系统功能
全域部署:根据试点经验,在全市范围推广监测设备安装(如每 2 公里管网至少 1 个监测点位),实现易涝点、重点管网节点、所有污水处理厂全覆盖;
平台升级:完善协同管理平台功能,增加跨部门数据接口(如对接环保部门水质监管系统、交警部门交通管控系统),实现数据互通;
人员培训:针对运维人员开展设备操作培训(如传感器校准、管道机器人使用),针对管理人员开展平台使用培训(如数据分析、工单处理),确保系统落地后有人会用、会管。
(三)运维优化阶段(10-12 个月及以后):长期迭代,持续提升效能
数据复盘:每月分析系统运行数据,评估预警准确率(如内涝预警准确率需达 90% 以上)、污水处理能耗下降幅度、管网故障处置效率,找出薄弱环节(如某区域预警准确率低,需优化传感器位置或模型参数);
技术迭代:根据行业技术发展,更新硬件设备(如采用低功耗传感器降低运维成本)、优化算法模型(如结合 AI 大模型提升水质预判精度);
制度完善:制定智慧水务系统运维管理制度(如传感器定期校准周期、平台数据备份频率),明确各部门职责,避免出现 “重建设、轻运维” 问题。
四、效益评估:从经济、社会、环境三维度衡量价值
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落地效果,需从经济、社会、环境三个维度综合评估,体现 “技术赋能水务管理” 的实际价值。
(一)经济效益:降本增效显著
降低运维成本:管网故障排查效率提升 60% 以上(如通过传感器定位堵塞点,排查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2 小时),减少人工成本;污水处理厂通过智能调控,能耗降低 10%-15%,药剂消耗减少 8%-12%,一座 10 万吨 / 日规模的污水处理厂,每年可节约成本 150 万 - 200 万元;
减少经济损失:内涝预警提前 1-2 小时,可通过提前启动排水泵站、封闭危险路段等措施,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交通延误、财产损失(如某城市试点后,单次暴雨内涝经济损失降低 40%)。
(二)社会效益:提升城市韧性
保障出行安全:实时积水信息发布与内涝预警,帮助市民规避危险路段,减少涉水事故(如某市试点后,暴雨天道路涉水事故下降 35%);
提升管理效率:跨部门协同平台减少沟通成本,如管网堵塞预警可同步推送至市政、交通部门,实现 “排水作业 + 交通疏导” 同步开展,避免部门间推诿扯皮。
(三)环境效益:改善水环境质量
减少污水直排:管网泄漏、堵塞预警可及时修复,避免污水渗入土壤或直排河道(如某老城区试点后,管网污水收集率提升 8%,河道 COD 浓度下降 12%);
确保出水达标:污水处理厂智能运维系统降低出水超标风险,某试点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从 95% 提升至 99.5%,减少对受纳水体的污染。
五、总结:智慧水务的核心是 “数据驱动 + 以人为本”
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并非简单的 “技术堆砌”,而是以解决实际水务管理痛点为出发点,通过数据整合与智能分析,实现 “管得好、用得省、效果优” 的目标。从全流程来看,方案需经历 “痛点诊断 - 系统设计 - 分阶段实施 - 持续优化” 的闭环,其中,“数据的准确性”(传感器稳定采集)、“模型的适用性”(预警与调控模型贴合本地实际)、“人员的适配性”(运维与管理人员会用系统)是方案成功落地的三大关键因素。
未来,随着 5G、AI 大模型、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,智慧水务将进一步向 “全域数字孪生” 升级(如构建城市水务数字孪生体,模拟不同降雨、管网改造方案下的水务运行状态),为城市水环境治理与防洪排涝提供更精准、更前瞻的决策支持,助力建设 “韧性城市” 与 “海绵城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