降雨期水质在线监测仪电极干扰校准方案,保障排水监测准确-吉佳水务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08-28 | 1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降雨期间,市政排水系统混入大量雨水,导致污水含盐量、温度等参数骤变,会干扰水质在线监测仪电极读数。温度骤变改变电极反应速率、影响溶解氧溶解度,含盐量骤变导致 pH 电极参比液渗漏、干扰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,且两者常形成复合型干扰放大误差。本文从实时补偿(嵌入温度、电导率联动补偿算法)、动态校准(构建 “实时监测 - 异常触发 - 动态校准” 体系)、设备优化(选宽温域耐低盐电极、改进系统设计)、运维保障(制定降雨前、中、后专项运维策略)四个维度提出校准与优化方案,结合实际案例验证效果,并展望未来技术发展方向,以保障降雨期间水质监测数据准确。

在市政排水系统中,水质在线监测仪是把控污水排放质量、识别污染异常的核心设备,其电极(如 pH 电极、溶氧电极、电导率电极)的测量精度直接决定数据有效性。然而,降雨期间大量雨水混入排水管网,导致污水含盐量(电导率)、温度等环境参数骤变,极易干扰电极读数,引发 pH 值误判、溶解氧测量偏差等问题,严重时可能导致监测数据失效,影响污染溯源与排放管控决策。本文将从参数骤变的干扰机制入手,系统阐述其对不同类型电极的影响,并提出针对性的校准与优化方案,保障降雨期间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。


一、降雨期间环境参数骤变对电极的干扰机制

市政排水系统在降雨前,污水以居民生活污水、工业预处理废水为主,水质成分相对稳定;降雨时,雨水冲刷地表(携带泥沙、落叶)、渗入地下(稀释管网内污水),导致污水中温度、含盐量(电导率)、浑浊度等参数在短时间内剧烈变化,其对水质在线监测仪电极的干扰具有针对性,不同电极受影响的原理与表现存在显著差异。


(一)温度骤变的干扰:打破电极测量平衡

温度是水质电极测量的关键环境因子,多数电极的标准测量条件为 25℃,降雨期间雨水温度与管网内原有污水温度差异可达 5-15℃(如夏季雨水温度低于污水,冬季雨水温度高于污水),干扰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:


改变电极反应速率:以 pH 电极为例,其测量依赖玻璃电极与参比电极间的电势差,温度变化会影响氢离子在玻璃膜内的迁移速率,导致电势差偏离标准值。实验数据显示,温度每变化 1℃,pH 电极读数偏差可达 0.02-0.05pH 单位,若降雨导致污水温度从 28℃骤降至 18℃,pH 测量值可能从实际的 7.2 误判为 7.4-7.7,超出《城镇污水监测技术规范》(HJ/T 91-2002)要求的 ±0.1pH 误差范围。


影响溶解氧溶解度:溶氧电极通过测量氧气在电极表面的还原反应电流计算溶氧量,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呈负相关(温度每升高 1℃,溶解度下降约 2%)。降雨时若雨水温度较低,会使污水温度骤降,导致水中溶解氧浓度升高,但若溶氧电极未及时响应温度变化,仍按原温度系数计算,会出现 “测量值滞后于实际值” 的情况。例如,某泵站降雨期间污水温度从 25℃降至 18℃,实际溶氧量从 5mg/L 升至 7mg/L,未校准的溶氧电极读数仅为 5.8mg/L,偏差达 17%。


(二)含盐量(电导率)骤变的干扰:破坏电极测量环境

降雨会大幅稀释管网内污水,导致含盐量降低,电导率从降雨前的 500-1500μS/cm 骤降至 100-300μS/cm,这种变化对依赖电解质环境的电极影响显著:


导致 pH 电极参比液渗漏:pH 电极的参比电极(如甘汞电极)需通过盐桥(通常为 KCl 溶液)与被测溶液形成离子通路,当污水电导率过低时,参比液与污水间的浓度差增大,导致参比液加速渗漏,不仅缩短电极寿命,还会使参比电势不稳定,引发 pH 读数波动。某监测点数据显示,降雨期间电导率从 800μS/cm 降至 150μS/cm 后,pH 电极读数波动幅度从 ±0.05pH 增至 ±0.2pH,无法稳定输出数据。


干扰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:对于氨氮、总磷等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监测项目,低盐环境会降低电极对目标离子的选择性。例如,氨氮电极通过铵离子(NH₄⁺)与电极膜的特异性结合产生电势信号,当污水中总离子浓度过低时,其他离子(如 Na⁺、K⁺)更容易与膜结合,导致氨氮测量值偏高。某案例中,降雨后污水电导率降至 200μS/cm,氨氮实际浓度为 10mg/L,未校准的电极读数却达 14.5mg/L,偏差 45%。


(三)复合型干扰:多参数叠加放大误差

降雨期间温度与含盐量的骤变往往同步发生,形成复合型干扰,进一步放大电极测量误差:一方面,温度骤变改变电极反应速率,另一方面,低盐环境破坏离子传导通路,两者叠加导致电极无法建立稳定的测量平衡。例如,某市政排水监测点在暴雨期间,污水温度从 26℃降至 16℃、电导率从 1200μS/cm 降至 180μS/cm,pH 电极读数从实际的 7.0 误判为 7.8,溶氧电极读数从实际的 6.5mg/L 误判为 5.2mg/L,双重偏差导致监测数据完全无法反映真实水质状况。


二、抵消环境参数波动的校准与优化方案

针对降雨期间温度、含盐量骤变对电极的干扰,需从 “实时补偿、动态校准、设备优化、运维保障” 四个维度构建解决方案,实现水质在线监测仪的精准测量。


(一)实时补偿:嵌入环境参数联动算法

通过在水质在线监测仪中嵌入温度、电导率与电极读数的联动补偿算法,实时修正环境参数骤变带来的偏差,是最直接有效的干预手段。


温度实时补偿:

为所有电极配备内置温度传感器,实时采集污水温度数据,通过预设的温度补偿公式自动修正读数。例如,pH 电极采用 “Nernst 方程温度补偿”,根据温度变化调整电势差与 pH 值的换算系数,公式为:pH = pH₂₅ + (T - 25)×0.0039,其中 T 为实时温度(℃),确保温度每变化 1℃,读数偏差控制在 ±0.004pH 内;

溶氧电极启用 “温度 - 溶解度双参数补偿”,不仅根据温度修正溶解度系数,还结合实际电导率调整氧气扩散速率,例如,当电导率低于 300μS/cm 时,自动提升扩散系数修正权重,避免低盐环境导致的溶解氧测量滞后。

电导率联动补偿:

对于 pH 电极,当监测到电导率低于 300μS/cm 时,自动切换至 “低盐模式”,降低参比液渗漏速率(如通过调整电极内部压力),同时修正参比电势计算模型,减少浓度差带来的电势波动;


离子选择性电极(如氨氮、总磷电极)在电导率骤降时,自动启动 “离子强度调节程序”,若设备支持自动添加试剂,可定量注入离子强度调节剂(如 NaCl 溶液),将污水离子强度稳定在 500μS/cm 以上;若不支持试剂添加,则通过算法修正,基于实时电导率数据调整目标离子与干扰离子的结合系数,例如,电导率每降低 100μS/cm,将干扰离子修正系数提升 5%-8%。


(二)动态校准:构建降雨工况下的校准体系

传统的定期校准(如每周 1 次)无法应对降雨期间的突发性参数波动,需建立 “实时监测 - 异常触发 - 动态校准” 的闭环体系,确保电极读数始终精准。


校准触发机制:

设定环境参数阈值,当水质在线监测仪检测到温度变化速率超过 2℃/h、电导率变化速率超过 200μS/cm/h 时,自动触发 “紧急校准”;

结合降雨气象数据联动,通过接入当地气象部门的降雨预警信息,在降雨开始前 30 分钟启动 “预校准”,提前调整电极参数,降低降雨初期的干扰影响。

校准实施方法:

采用 “两点校准法” 快速修正:对于 pH 电极,使用标准缓冲液(如 4.00pH、6.86pH)进行两点校准,10 分钟内完成参数重置;对于溶氧电极,采用 “空气校准法”,将电极暴露在空气中,基于当地大气压与实时温度计算理论溶氧量,对比电极读数并修正,5 分钟内完成校准;


引入 “历史基线校准”:存储降雨前正常工况下的电极读数与实际水质数据(如实验室检测值),形成历史基线,降雨期间若电极读数与基线偏差超过 10%,自动调用历史数据进行偏差修正,例如,某监测点历史基线显示 “温度 25℃、电导率 800μS/cm 时,pH 实际值 = 电极读数 - 0.03”,降雨期间温度降至 18℃、电导率降至 200μS/cm,设备自动按此基线修正,使 pH 读数偏差控制在 ±0.05 内。


(三)设备优化:选用适配降雨场景的电极与系统

从硬件层面优化水质在线监测仪的电极选型与系统设计,可从源头提升抗环境波动能力。


电极选型优化:

优先选用 “宽温域、耐低盐” 电极,例如,pH 电极选择工作温度范围为 0-80℃、适配电导率 50-5000μS/cm 的型号,避免温度与电导率骤变导致的性能失效;

溶氧电极选用 “极谱式 + 固态膜” 结构,相比传统的克拉克电极,固态膜无需定期更换电解液,且在低盐环境下的氧气选择性更强,测量偏差可降低至 ±5% 以内。

系统设计改进:

在监测仪采样管路中增设 “恒温装置”(如加热 / 制冷模块),将进入电极测量单元的水样温度稳定在 20-25℃,抵消外部温度骤变的影响,某泵站应用该装置后,降雨期间温度波动导致的 pH 偏差从 ±0.15pH 降至 ±0.05pH;


增加 “预处理单元”,通过沉淀、过滤去除雨水带入的泥沙、悬浮物,避免杂质附着在电极表面影响测量,同时在预处理单元中设置电导率调节模块,当水样电导率过低时,自动添加少量 KCl 溶液(浓度 0.1mol/L),将电导率稳定在 300-500μS/cm,为电极提供稳定的测量环境。


四)运维保障:建立降雨期间的专项运维机制

规范的运维管理是确保校准方案落地、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,需针对降雨场景制定专项运维策略。


降雨前准备:

降雨前 24 小时对所有水质在线监测仪电极进行全面检查,重点查看 pH 电极的参比液液位(确保在刻度线以上)、溶氧电极的膜片完整性,更换使用超过 3 个月的电极,避免老化电极在参数骤变时失效;

检查校准用标准试剂(如缓冲液、离子强度调节剂)的有效期,补充足量试剂,确保降雨期间可随时启动校准。

降雨中监控:

安排运维人员实时远程监控设备数据,每 30 分钟查看一次温度、电导率与电极读数的变化趋势,若发现数据异常(如 pH 波动超过 ±0.1pH),立即远程触发校准,若远程校准无效,1 小时内抵达现场处理;

对于易受干扰的离子选择性电极(如氨氮电极),降雨期间每 2 小时采集一次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,对比监测仪读数,若偏差超过 10%,现场调整校准参数。

降雨后维护:

降雨结束后 2 小时内,对电极进行彻底清洁,用软毛刷去除表面附着的泥沙、有机物,并用标准缓冲液重新校准,恢复正常工况参数;


分析降雨期间的设备运行数据,统计电极受干扰的频次、校准效果,优化下一次降雨前的预校准参数(如调整温度补偿系数、电导率阈值),形成运维经验库。


三、应用案例与效果验证

某南方城市市政排水管网监测点,雨季(4-9 月)降雨频繁,此前因未采取针对性校准措施,降雨期间水质在线监测仪数据偏差严重:pH 读数偏差最大达 ±0.3pH,溶氧读数偏差达 ±2mg/L,氨氮读数偏差超 50%,无法满足环保部门的监测要求。


针对该问题,监测点实施以下解决方案:

更换电极:选用宽温域 pH 电极(0-80℃,适配电导率 50-5000μS/cm)与固态膜溶氧电极;

嵌入算法:在监测仪中添加温度 - 电导率联动补偿算法,设定温度变化速率>2℃/h、电导率变化速率>200μS/cm/h 时触发动态校准;

专项运维:降雨前 24 小时检查电极与试剂,降雨中每 30 分钟远程监控数据,降雨后清洁校准。

改造后,该监测点在雨季的监测数据准确性显著提升:

pH 读数偏差从 ±0.3pH 降至 ±0.05pH,满足 HJ/T 91-2002 的误差要求;

溶氧读数偏差从 ±2mg/L 降至 ±0.3mg/L,偏差率控制在 5% 以内;

氨氮读数偏差从>50% 降至<10%,数据有效性从改造前的 60% 提升至 98%,为市政排水污染管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。


四、结论与展望

降雨期间市政排水系统的环境参数骤变,对水质在线监测仪电极的干扰具有复杂性与突发性,需通过 “实时补偿算法、动态校准体系、硬件优化选型、专项运维机制” 的协同作用,才能有效抵消干扰,保障数据准确。未来,随着智慧水务技术的发展,可进一步探索:


基于 AI 的智能校准:通过机器学习训练降雨工况下的电极干扰模型,实现校准参数的自动优化,无需人工设定阈值;

多传感器融合监测:将水质在线监测仪与气象站、流量监测仪数据深度融合,提前预测参数骤变趋势,实现 “预测性校准”;

新型电极研发:开发无需温度补偿、耐极端低盐环境的新型电极(如基于纳米材料的离子选择性电极),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参数波动的干扰问题。


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结合,可确保降雨期间市政排水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,为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排水系统运维提供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