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绵城市监测评估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03-07 | 10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海绵城市建设通过自然积存、渗透和净化解决城市水问题,但其效果评估需要科学的监测体系支撑。监测网络应遵循分类、分区、分层原则,涵盖源头、过程和末端监测,分别针对海绵设施、排水管网和受纳水体进行监测。监测点的选择需结合城市排水管网分布和土地利用类型,确保实用性、代表性和便利性。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为海绵城市建设评估、PPP项目付费机制提供依据,并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,为城市的长期雨洪管理和水资源利用提供坚实保障。
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城市水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,如内涝频发、水污染加剧以及水资源短缺等。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,旨在通过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方式,解决城市水问题,提升城市生态韧性。然而,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评估需要科学、系统的监测体系作为支撑。因此,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,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与评估考核,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关键任务。


一、监测网络的分类、分区、分层系统建设


海绵城市监测网络的构建应遵循分类、分区、分层的原则,以实现对城市水系统的全面监控和精准评估。具体而言,监测网络可分为“源头-过程-末端”三个层级:


1.源头监测:主要针对海绵设施(如雨水花园、透水铺装、植草沟等)的进出水口、地块排口等进行监测,获取设施的径流控制和污染物削减效果。


2. 过程监测:重点关注排水管网的关键节点、雨水排口等,通过液位和流量监测,评估排水分区的运行效果。


3. 末端监测:在受纳水体(如河道、湖泊)的关键断面和控制单元出口进行水量和水质监测,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。


此外,监测网络的布点应结合城市的排水管网分布、土地利用类型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现状,确保监测点的实用性、代表性和便利性。


 二、监测点的选择与设备安装


监测点的选择是构建有效监测体系的关键。以下是不同监测设备的布点原则和功能:


1. 雨量监测预警仪:在示范区层级安装2~4台,分区采集降雨量的变化过程曲线,为径流控制和面源污染评估提供基础数据。


2. 在线监测液位仪:安装在河道关键断面、排水管网内涝点、污水溢流点以及源头设施出水口等位置,用于监测水位变化规律和设施运行状态。


3. 在线监测流量仪:安装在控制单元排口、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和受纳水体断面,用于评估径流总量控制效果。


4. 在线SS监测仪:安装在控制单元排口和受纳水体断面,监测水质变化,为面源污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持。


 三、监测体系的评估与应用


完善的监测体系不仅能够实时获取城市水系统的运行数据,还能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评估考核提供科学依据。通过监测数据,可以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在水生态系统保护、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排水防涝能力提升方面的效果。此外,监测体系还可为PPP项目的按效付费机制提供定量化参考,确保各方责任的落实。


 四、未来展望


海绵城市的监测评估体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。未来,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和GIS技术的广泛应用,监测体系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。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,城市管理者能够快速响应水问题,优化海绵设施的运行维护,提升城市水环境管理水平。


总之,构建完善的海绵城市监测评估体系,不仅有助于科学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,还能为城市的长期雨洪管理和水资源利用提供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