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水务解决方案_排水系统与城市海绵体协同运行优化-吉佳水务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20 | 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排水系统与城市海绵体协同运行中,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构建 “数字神经中枢”,整合排水系统与海绵体的监测数据、气象数据等,形成立体监测网与综合数据库,并借助数字孪生建模实现可视化模拟。通过动态调度优化,基于降雨预警进行预调度、实时分流控制及梯级利用调度,提升雨洪管理效能与资源利用效率。同时,在规划设计上进行负荷承载分析、拓扑关系优化及生命周期评估,从源头构建协同关系,还能通过污染溯源、生态阈值管控及水文节律保护防控生态风险,为 “韧性城市”“海绵城市” 建设提供技术支撑。

城市排水系统与海绵体(如湿地、透水路面、雨水花园等)作为应对城市内涝、涵养水资源的两大核心体系,其协同运行效率直接决定了城市水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利用水平。传统模式下,两者往往独立规划、分散管理,导致 “排水系统满负荷运行时海绵体尚未充分发挥作用”“海绵体蓄满后排水管网未能及时疏导” 等协同失效问题。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信息壁垒,构建 “监测 - 分析 - 调度 - 反馈” 的闭环协同机制,在提升雨洪管理效能、降低生态风险、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与优化作用。


多源数据融合:构建协同运行的 “数字神经中枢”

排水系统与海绵体的协同运行依赖于对全域水情的精准感知,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多维度、多类型监测数据,为协同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,解决传统管理中 “信息孤岛” 导致的协同盲区。


全域感知网络实现水情数据的实时采集。在排水系统侧,通过部署于管网节点、泵站、污水处理厂的传感器,实时监测管道流量、水位、水泵运行状态等参数;在海绵体侧,针对不同类型海绵体设计差异化监测方案:湿地安装水质传感器(监测 COD、氨氮)与水位计,透水路面埋设土壤湿度传感器与渗透速率监测仪,雨水花园配置雨量计与植物生长状态监测装置。这些传感器通过 5G/NB-IoT 网络接入智慧水务平台,形成覆盖 “地下管网 - 地面海绵体 - 受纳水体” 的立体监测网,数据采集频率达 1 分钟 / 次,确保捕捉瞬时水情变化。


跨系统数据融合打破技术标准壁垒。平台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(如 MQTT、OPC UA),将排水系统的 SCADA 数据、海绵体的物联网监测数据、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测数据(分辨率达 1km×1km)、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形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,构建包含 12 大类、86 项指标的综合数据库。例如,将透水路面的实时渗透量数据与周边雨水管网的流量数据关联,可计算海绵体对排水系统的实际减负率;将湿地水位数据与下游泵站的抽排能力数据结合,能预判湿地溢洪风险。某试点城市的数据融合实践显示,跨系统数据整合后,内涝预警准确率从 68% 提升至 92%。


数字孪生建模实现协同过程的可视化模拟。基于上述数据构建城市水系统数字孪生体,将排水管网拓扑结构、海绵体分布位置、地形高程等要素以三维模型呈现,并通过实时数据驱动模型动态更新。模拟功能可还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水流路径:当降雨量为 30mm/h 时,模型能显示雨水先通过透水路面渗透(占 30%),再经雨水花园滞留(占 20%),剩余 50% 流入管网的过程,同时计算各环节的水量衰减系数。这种可视化能力使管理人员直观掌握两者的协同效果,为优化策略制定提供直观依据。


动态调度优化:实现雨洪资源的 “智能分流与分配”

面对降雨过程中的动态水情,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排水系统与海绵体的协同调度,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化发挥海绵体的蓄水、净水功能,提升雨洪资源利用效率。


降雨预警驱动的预调度机制为协同争取时间窗口。智慧水务平台接入气象部门的短时临近预报(未来 2 小时降雨强度),当预测降雨量超过 20mm/h 时,自动启动预调度流程:提前降低排水管网的水位(通过泵站预抽排),为海绵体溢流的雨水预留管网容量;指令湿地开启前置调蓄塘的闸门,将水位预降 0.5m,提升蓄洪空间。某城市的实践表明,预调度可使海绵体与排水系统的协同蓄洪能力提升 40%,避免了 “降雨初期海绵体尚未饱和,管网已提前满负荷” 的被动局面。


实时分流控制平衡两者的负荷压力。在排水管网与海绵体的连接节点(如雨水口、溢流井)安装智能闸门与流量调节阀,由智慧水务平台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控制分流比例。当监测到透水路面的土壤湿度达到饱和(渗透速率<0.5mm/min)时,平台自动关闭路面周边的部分雨水口,将更多雨水导入仍有蓄容的雨水花园;当湿地水位接近警戒值时,调大溢流管的阀门开度,将超额雨水分流至排水管网,避免湿地淹没。这种动态调节使某商业区的雨水管网峰值流量降低 28%,同时海绵体的雨水利用量增加 15 万 m³/ 年。


梯级利用调度提升雨洪资源的利用价值。智慧水务平台根据水质监测数据,对海绵体收集的雨水进行分级:经湿地净化后水质达标的雨水(浊度<5NTU),通过智能水泵输送至市政杂用水管网,用于道路清扫、绿化灌溉;透水路面渗透补给的地下水,通过监测井的水位数据调控周边水井的开采量,维持地下水位平衡。某生态新城通过该调度模式,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从 12% 提升至 35%,年减少自来水消耗约 80 万吨。调度过程中,平台还会动态平衡各海绵体的使用频率,避免某一雨水花园因长期高负荷运行导致植被退化,延长其生态寿命。


规划设计优化:构建空间协同的 “科学布局体系”

智慧水务解决方案不仅优化现有系统的协同运行,更能通过数据分析与模拟仿真,为排水系统与海绵体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,从源头构建空间上的协同关系。


负荷承载分析指导海绵体的合理配置。平台通过分析历史降雨数据与排水管网的水力模型,计算各区域的 “排水系统剩余承载能力”—— 即管网在不发生内涝前提下可接纳的额外雨水量。对于承载能力不足的区域(如老城区管网老化段),规划时优先配置高渗透型海绵体(如透水砖路面、植草沟),其渗透量需达到区域降雨量的 60% 以上;对于承载能力充足但周边水体敏感的区域(如饮用水源保护区),则重点布局净化型海绵体(如人工湿地、生物滞留池),确保排入管网的雨水 COD 去除率≥40%。某城市运用该分析方法后,海绵体建设投资效益比提升 30%,避免了盲目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。


拓扑关系优化强化两者的物理连接。智慧水务平台的 GIS 系统可模拟不同连接方式的协同效果:例如,在地势平缓区域,将雨水管网的检查井与雨水花园通过渗透井连接,使管网中 50% 的雨水可回灌至海绵体;在坡度较大区域,设计 “跌水式” 连接,利用重力使海绵体溢流雨水自然流入管网,减少泵站能耗。某山地城市通过拓扑优化,海绵体与排水系统的连接效率提升 50%,雨水在传输过程中的蒸发损耗减少 15%。平台还能识别 “连接盲区”—— 即未与排水管网衔接的孤立海绵体,提出增设溢流管的改造建议,避免暴雨时海绵体积水无法排出。


生命周期评估确保长期协同效能。在规划阶段,平台对排水系统与海绵体的协同方案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,涵盖建设成本、运维费用、灾害损失减少额等指标。例如,对比 “传统管网扩容” 与 “管网局部改造 + 海绵体建设” 两种方案:前者初期投资高(约 2000 万元 /km),但运维简单;后者初期投资低 30%,但需考虑海绵体的植被更换、设备维护等长期费用。通过模拟 30 年周期的综合成本,平台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参考。某新区的评估显示,“协同方案” 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比 “传统方案” 低 22%,且生态效益(如碳减排)更显著。


生态风险防控:维护协同运行的 “水生态平衡”

排水系统与海绵体的协同运行可能引发特殊的生态风险(如管网溢流污染海绵体、海绵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),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精准监测与智能调控,构建全链条的生态风险防控体系。


污染溯源与阻隔防止交叉污染。平台通过排水管网的水质传感器(监测重金属、有机物)与海绵体的水质监测点联动,当检测到管网中污水浓度超标(如 COD>500mg/L)时,自动关闭管网与海绵体之间的连通阀门,同时启动应急处理装置(如活性炭过滤罐),阻止污染物流入海绵体。对于合流制管网,在降雨初期(前 15 分钟)自动关闭溢流口,将初期雨水(污染最严重)导入污水处理厂,待水质达标后再开启溢流口,允许后期雨水进入湿地净化。某工业区通过该机制,海绵体的水质达标率从 75% 提升至 98%。


生态阈值管控维持海绵体功能稳定。针对湿地、雨水花园等生态型海绵体,平台设定关键生态指标阈值:如湿地的溶解氧需≥5mg/L(避免水体发黑发臭),雨水花园的土壤 pH 值需维持在 6.5-7.5(确保植物存活)。当监测数据超出阈值时,系统自动触发调控措施:向湿地增氧泵发送启动指令,或向雨水花园的灌溉系统添加酸碱调节剂。某案例中,平台通过监测发现雨水花园因长期接纳酸性雨水导致 pH 值降至 5.8,立即启动自动喷淋系统喷洒碱性改良剂,3 小时内将 pH 值恢复至正常范围,避免植物枯萎。


水文节律保护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循环。智慧水务平台分析海绵体所在区域的自然水文节律(如季节性水位变化),在调度排水系统时避免干扰该节律。例如,城市湿地公园在春季需维持较低水位以利于鸟类繁殖,平台会调整周边管网的抽排计划,减少对湿地的补水;夏季汛期则适当提高水位以增强蓄洪能力,但水位波动幅度控制在每日≤0.3m,避免水生植物根系因水位骤变受损。这种基于生态需求的协同调度,使某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(Shannon 指数)从 2.3 提升至 3.8,实现了防洪功能与生态保护的双赢。


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

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在协同运行中的价值已在多个城市得到验证。某北方省会城市通过构建 “排水管网 - 透水路面 - 环城湿地” 的协同体系,结合智慧水务平台的调度优化,内涝积水点从 2018 年的 37 处减少至 2023 年的 5 处,同时湿地每年净化雨水约 300 万吨,补充地下水超 100 万 m³。某南方沿海城市则通过数字孪生模拟,优化了海绵体与排水系统的布局,使暴雨期间的雨水管网运行负荷降低 35%,海绵体的雨水利用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提升至 18%。


未来,随着技术迭代,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的协同能力将向 “自适应、自进化” 方向发展。人工智能算法将能自主学习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协同规律,自动优化调度策略;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可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的可信性(如水务、园林、气象部门的数据互通);更精准的物联网传感器(如分布式光纤应变仪)将能监测海绵体与管网的微观相互作用(如透水路面下管网的受力变化)。


排水系统与城市海绵体的协同运行,本质是人工治水系统与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。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手段,打破了两者的管理壁垒,实现了从 “各自为战” 到 “协同增效” 的转变,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,更推动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,为 “韧性城市”“海绵城市” 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。在未来的城市水管理中,这种协同模式将成为标配,助力城市实现 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 的可持续发展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