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解决方案针对传统监测范围局限、设备老化及缺乏统一体系等挑战,融合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北斗定位等前沿技术,构建 “全域感知 - 智能传输 - 深度研判 - 协同管控” 一体化体系。通过部署渗压计、北斗定位等多元监测设备,实现对大坝、水闸、堤防等工程全要素实时监测;利用多通信网络保障数据高效传输,结合云平台与 AI 算法建立安全评估模型,实现隐患智能预警与可视化分析。面向水利管理、运维等多部门提供定制服务,具备全要素监测、智能预警、协同决策等核心功能,可全方位覆盖工程安全监测需求,精准预警风险,提升工程管理与应急响应效能。
一、现状与挑战
水利工程作为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与防洪减灾的重要基础设施,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。然而,当前水利工程安全监测面临诸多问题。传统监测方式依赖人工巡检与单点式传感器,监测范围有限、效率低下,难以实时掌握工程整体状态;部分监测设备老化,数据采集精度不足,易出现误判漏判;且不同类型工程(如大坝、水闸、堤防等)监测需求差异大,缺乏统一、集成化的监测体系。此外,极端天气、地质变化等外部因素增多,对水利工程安全监测的及时性、准确性和全面性提出更高要求。
二、解决方案架构
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融合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及北斗卫星定位技术,打造 “全域感知-智能传输-深度研判-协同管控”一体化的水利工程安全监测体系。
全域感知层:针对不同水利工程类型,部署多样化监测设备。在大坝内部埋设渗压计、测缝计、应变计,监测坝体渗流、裂缝和应力变化;在水闸关键部位安装位移传感器、振动传感器,监测闸门运行状态与结构稳定性;于堤防沿线设置沉降监测仪、水位监测仪,实时掌握堤身沉降和水位波动。同时,利用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、激光雷达,对工程周边区域进行定期巡检;借助北斗卫星定位系统,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毫米级形变监测。
智能传输层:搭建多通信方式融合的传输网络。对于实时性要求高、数据量大的监测数据(如视频、雷达数据),采用5G或光纤网络进行高速传输;针对常规传感器数据,通过NB-IoT、LoRa等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远程传输。部署边缘计算节点,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过滤,减少无效数据传输,确保关键信息及时、准确上传至监测平台。
深度研判层:构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云平台。运用云计算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和高效处理,整合工程设计参数、地质资料、气象信息等多源数据;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,建立工程安全评估模型,分析数据变化趋势;借助人工智能技术,自动识别异常数据,实现对渗漏、裂缝扩展、结构变形等安全隐患的智能预警;利用数字孪生技术,对水利工程进行1:1虚拟建模,直观展示工程运行状态和安全风险分布。
协同管控层:为水利管理部门、运维单位、应急指挥部门等提供定制化应用服务。水利管理部门可通过平台远程监控工程运行状况,制定科学的维护计划;运维单位依据预警信息快速定位隐患点,开展抢修作业;应急指挥部门在灾害发生时,结合平台数据进行应急决策和资源调度。此外,平台支持与第三方系统对接,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。
三、核心功能
全要素实时监测:实现对水利工程位移、渗流、应力、振动等关键安全要素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,数据更新频率可达秒级。
智能预警预报: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和智能算法,提前对潜在安全隐患进行预警,并预测隐患发展趋势,生成风险报告。
可视化分析:以三维模型、动态图表、GIS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工程运行数据和安全状态,便于用户快速掌握信息。
协同管理决策: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,实现多方协同办公,为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。
四、方案优势
全面覆盖:多元化监测手段适配不同类型水利工程,实现对工程全生命周期、全方位的安全监测。
精准智能:先进的监测设备与智能算法结合,提高数据准确性和预警可靠性,有效降低安全风险。
灵活扩展: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,可根据工程规模和监测需求灵活增减设备和功能模块,便于后期升级。
高效协同:多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机制,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