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是市政公用事业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。2012-2021 年我国城市排水管网里程倍增,污水处理厂数量增幅近 70%,但仍面临诸多难题。排水管网存在总量不足、质量欠佳、雨污分流不完善、运维管理不到位等问题;排水防涝能力薄弱,包括设计标准滞后、设施建设滞后、竖向规划不合理;污水处理效能有待提升,表现为负荷不均、工艺落后、资源化利用程度低。需多举措优化升级城市排水系统,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。
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是市政公用事业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,在推进城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。伴随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,我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事业收获了长足进步。自2012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,全国城市排水管网里程从43万多公里一路增长至87万公里,实现数量倍增,污水处理厂数量也从1600余座攀升至2800余座,增幅近70%。不过,当下这一领域依旧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与严峻挑战。
排水管网问题重重
管网总量不足与质量欠佳:我国大部分城市及周边水体黑臭的“症结”在于排水管网。管网总量短缺,难以匹配城市规模扩张与人口增长带来的排水需求。部分老旧城区的管网建设年代久远,长期缺乏系统性维护与升级,材质老化、管径偏小,像一些上世纪修建的排水管道,使用的还是易腐蚀的铸铁材质,历经岁月侵蚀,管壁变薄、漏洞频出,严重影响排水效率。
雨污分流不完善:在排水体制方面,不少城市存在雨污分流不彻底的状况。部分老旧城区采用雨污合流制,每逢雨季,大量污水未经有效处理便直接排入自然水体,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源头。即便在一些推行雨污分流的区域,由于施工质量不达标、后期私搭乱接等问题,导致雨水管和污水管错接、混接现象屡见不鲜。例如,一些沿街商户为图方便,私自将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,使得污水流入雨水系统,最终污染城市内河。
运维管理不到位:排水管网的运维管理工作也存在诸多短板。一方面,专业运维人员匮乏,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培训,对管网维护技术与规范掌握不足。另一方面,运维资金投入有限,导致管网检测、清淤、修复等工作难以常态化开展。很多城市的排水管网检测设备陈旧落后,无法及时发现管道内部的结构性缺陷与功能性故障。此外,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,对管网的坐标、高程、埋深、材质等基础信息掌握不全,给运维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。
排水防涝能力薄弱
设计标准滞后:我国现行的城市排水设计标准在应对极端天气时显得力不从心。《室外排水设计标准》规定,大城市-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排水设计标准多针对2-5年一遇降雨,非中心城区和中小城区是2-3年一遇,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重要区域按5-10年一遇设计。然而,近年来诸如郑州“7・20”特大暴雨、北京“7・31”极端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频发,降雨量远超设计标准,城市内涝灾害严重。以郑州为例,在“7・20”特大暴雨中,部分区域降雨量短时间内突破700毫米,远远超出当地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,导致城市大面积积水,交通瘫痪,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。
排水设施建设滞后: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。部分新建城区在规划建设时,过于注重地上建筑的开发,忽视了地下排水设施的配套建设。排水管网、排涝泵站、调蓄设施等建设不足,无法有效应对强降雨。例如,一些新建小区地势低洼,周边却缺乏足够的排水泵站,一旦遭遇强降雨,小区内积水无法及时排出,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。
城市竖向规划不合理:城市竖向规划不合理也是导致排水防涝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。部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,对地形地貌考虑欠缺,人为改变地面高程,造成局部区域地势低洼,排水不畅。一些城市的道路建设标高过高,而周边居民区地势相对较低,降雨时道路上的雨水大量涌入居民区,形成内涝。
污水处理效能有待提升
污水处理厂负荷不均:污水处理厂的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脱节,导致部分污水处理厂负荷过高,而部分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。一些城市在早期建设污水处理厂时,未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方向与人口分布变化,随着城市的扩张,部分区域污水量大幅增加,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难以满足需求,而一些偏远区域的污水处理厂却存在“吃不饱”的情况。
污水处理工艺落后:部分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处理工艺相对落后,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。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厂,仍在使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,对氮、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,出水水质难以稳定达标。此外,一些污水处理厂的自动化程度较低,运行管理依赖人工操作,效率低下,且易出现操作失误。
污水资源化利用程度低:我国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整体偏低,大量经过处理的中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。在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城市,仍未建立完善的中水回用系统,中水主要用于城市景观补水、道路喷洒等简单用途,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工业生产、居民生活杂用等方面的潜力,造成水资源的浪费。
我国城市排水现状虽有发展成果,但面临的管网问题、防涝短板以及污水处理效能困境不容小觑,亟待通过科学规划、加大投入、技术革新与精细管理等多管齐下的举措,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升级,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