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初期雨水,为何要控制初期雨水?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03-28 | 3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初期雨水指降雨开始 15 - 30 分钟形成的地表径流,因冲刷地表携带大量污染物,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总磷及重金属含量高。其对城市生态环境、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危害巨大,会打破自然水体生态平衡、引发内涝、腐蚀排水管道、降低污水处理效率甚至造成二次污染。有效控制初期雨水迫在眉睫,可通过扩大城市绿化、设置截流井、建设雨水调蓄池等措施,降低其对城市环境的危害。

在城市复杂的水循环体系里,初期雨水有着特殊的界定与显著影响。初期雨水指的是降雨开始最初15至30分钟内所形成的地表径流。这一时段的雨水,因降雨对城市地表的强力冲刷作用,携带了大量污染物,水质状况与后续降雨形成的径流相比,存在极大差异。


城市的各类地表,在日常运转中积聚了诸多杂质。道路上,车辆长期行驶,部分燃油泄漏或尾气排放物沉降,形成一层难以察觉的油污;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气,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物理、化学变化后,其中的颗粒物沉降在建筑物、道路表面;生活垃圾若未能及时清运,部分成分会在自然环境中溶解或分解;城市绿化过程中,过量使用的化肥、农药也留存于地表,等待着降雨的冲刷。降雨刚一开始,雨滴凭借强大的冲击力,将这些污染物大量卷入水流之中,从而形成了初期雨水。相关研究数据显示,初期雨水中化学需氧量(COD)含量常常高达每升几百毫克。在一些工业聚集区、交通流量大的路段,这一数值甚至能突破每升1000毫克,远远超出普通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。同时,氨氮、总磷等营养物质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,这为水体富营养化埋下了隐患。此外,像铅、汞、镉等重金属,也会因初期雨水的冲刷而大量汇集,对生态环境构成长期且严重的威胁。


严格控制初期雨水,对维护自然水体的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河流、湖泊等自然水体原本维持着自身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,然而,初期雨水携带的高浓度污染物一旦大量排入,这种平衡便会被迅速打破。其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会促使藻类过度繁殖,藻类大量生长会遮蔽阳光,致使水中溶解氧急剧减少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大批死亡,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出现断裂,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也会被严重削弱。在许多城市,内河因初期雨水污染而散发恶臭、水体变黑变臭的现象屡见不鲜,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城市景观,也给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极大困扰。


城市排水系统同样深受初期雨水的影响。初期雨水中夹杂的泥沙、杂物等,极易在排水管道底部沉积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沉积物逐渐累积,使得管道内径不断缩小,严重阻碍水流的顺畅通行。一旦遭遇强降雨,排水不畅就会引发城市内涝,道路被积水淹没,车辆无法正常行驶,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。不仅如此,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含有酸性物质、盐分等,它们会与金属材质的排水管道发生化学反应,加速管道的腐蚀进程。原本设计使用寿命可达数十年的排水管道,由于长期受到初期雨水的侵蚀,可能在短短十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需要进行大规模更换,这无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。


污水处理厂在面对初期雨水时也面临严峻挑战。污水处理厂依据特定的水质标准和处理工艺进行设计与运行,在正常情况下,能够较为稳定地处理生活污水以及部分工业废水。但是,当大量初期雨水涌入时,污水水质会瞬间恶化,远远超出处理工艺的承受范围。此时,污水处理厂内的微生物菌群难以适应这种剧烈的水质变化,处理效率大幅降低。原本经过处理后能够清澈达标、可安全排放或回用的水质,可能因为初期雨水的冲击而变得浑浊,各项污染物指标超标,无法达到相关标准要求。这不仅意味着污水处理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来调整处理工艺、强化处理流程,还可能导致大量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自然环境,进而造成二次污染。


鉴于初期雨水对城市生态环境、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等方面存在的诸多负面影响,对初期雨水进行有效控制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。通过实施源头控制措施,例如扩大城市绿化覆盖面积,借助植被对污染物的吸附、过滤作用;在道路两侧合理设置初期雨水截流井,将初期雨水引入专门的处理设施;建设雨水调蓄池,用于暂时储存初期雨水,待降雨结束后再将其缓慢排入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手段,可以显著降低初期雨水对城市环境的危害,为守护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与正常运转秩序提供有力保障。

网站客服咨询:

立即咨询

咨询热线
400-894-0028

立即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