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设计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?
来源: | 作者:吉佳 | 发布时间: 2025-03-28 | 3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本文以南京为例,探讨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的设计策略。规划设计理念上,强调结合南京 “山水城林” 格局整体规划,对生态良好区域生态优先保护,依据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布局海绵设施。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涵盖绿色屋顶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、雨水塘和湿地及地下储水设施等多种形式。雨水渗透与净化系统包括透水铺装、生物滞留设施、植被缓冲带。排水与防涝系统通过优化排水管网、设置调蓄设施、建立智能排水系统来实现。植物选择注重耐水植物和本地植物,合理搭配。维护与管理方面,通过定期检查、清理维护以及宣传教育,保障海绵城市设施的正常运行。通过全面实施这些设计,南京有望有效应对多雨天气,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,为居民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。

一、规划设计理念

整体规划:南京地形多样,长江穿城而过,还有玄武湖、秦淮河等众多水系。在海绵城市设计时,要结合南京“山水城林”的独特格局,将海绵设施与城市的各个功能区有机融合。比如在河西新城建设过程中,提前规划大面积的下沉式绿地、雨水收集系统等,与高楼大厦、商业设施相配套,形成完整的城市水循环体系。

生态优先:像紫金山周边、老山地区等自然生态良好区域,应严格保护其原有的植被、水系。例如在紫金山脚下的社区建设中,保留天然的沟壑、池塘,通过合理引导,让雨水自然汇入,减少人工干预,维护生态平衡。

因地制宜:在南京的老城区,如夫子庙一带,由于建筑密集、空间有限,可采用小型分散式的海绵设施,如在街边的小广场铺设透水砖,在老旧小区屋顶改造为简易的绿色屋顶。而在新开发的江北新区,有充足空间,可以大规模建设雨水湿地、大型蓄水池等设施。


二、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

绿色屋顶:南京夏季高温多雨,绿色屋顶不仅能滞留雨水,还能降低室内温度。在河西的一些写字楼和居民楼推广绿色屋顶,选择佛甲草、垂盆草等耐旱且适应南京气候的植物品种。这些植物能在夏季高温少雨时保持休眠,雨季来临时迅速生长,有效截留雨水,减少屋面径流。

雨水花园:在仙林大学城等绿地充足区域建设雨水花园。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例,在校园的绿地中设置雨水花园,利用校园内丰富的景观资源,种植南京本地的水生鸢尾、再力花等植物。雨水花园不仅收集净化雨水,还成为校园独特的景观,为师生科普海绵城市知识。

下沉式绿地:南京的公园如玄武湖公园、莫愁湖公园等,将部分绿地设计为下沉式。这些下沉式绿地与周边的水体相连通,在雨季时,大量雨水通过下沉式绿地渗透到地下,补充地下水,同时也能防止公园内涝,还能让湖水水质得到净化。

雨水塘和湿地:在溧水、高淳等郊区,利用原有的废弃鱼塘、低洼地等改造为雨水塘和湿地。以高淳的固城湖周边为例,建设一系列小型雨水塘和湿地,雨季时收集雨水,旱季时为周边农田灌溉提供水源,同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,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。

地下储水设施:在新街口等商业中心的地下停车场、地铁站等地下空间建设大型储水罐。新街口地铁站通过地下储水设施收集雨水,用于站内的清洁、绿化灌溉等,有效降低了自来水的使用量,节约水资源。


三、雨水渗透与净化系统

透水铺装:在南京的人行道、非机动车道广泛采用透水铺装。比如在中山陵景区周边的道路,铺设透水砖,既美观又实用。雨水能迅速渗透到地下,减少道路积水,保障行人安全,同时也补充了地下水,改善景区周边的生态环境。

生物滞留设施:在南京的一些新建小区,如江宁的部分小区,设置生物滞留池和渗滤沟。小区内的雨水通过生物滞留设施,经过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净化后,再排入附近的水体,有效减少了雨水中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。

植被缓冲带:在秦淮河两岸、长江南京段沿线设置植被缓冲带。种植垂柳、水杉等耐水植物,形成绿色屏障。这些植被缓冲带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,减缓雨水流速,促进雨水渗透,保护了南京的母亲河 —— 秦淮河和长江的水质。


四、排水与防涝系统

优化排水管网:对南京老城区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,如在鼓楼区,将老旧的合流制管网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制。同时,加大排水管网的管径,提高排水能力。通过数字化手段,对排水管网进行实时监测,及时发现堵塞等问题并进行清理。

设置调蓄设施:在南京的一些易涝点,如桥北地区,建设调蓄池。在暴雨来临时,调蓄池能暂时储存大量雨水,待雨势减弱后再缓慢排放,避免了因排水不及导致的内涝,保障了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安全。

智能排水系统:在南京的河西新城建立智能排水系统,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雨水流量、水位等参数。当降雨量过大时,系统自动控制排水泵站加大排水力度,同时调整道路上的井盖开启,加速排水,实现高效、精准的排水管理。


五、植物选择与配置

耐水植物:南京的气候湿润多雨,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耐水植物,如菖蒲、梭鱼草、荷花等。在南京的各个水景公园、湿地景观中广泛种植,这些植物不仅能适应多雨环境,还能净化水质,美化环境。

本地植物:优先选用南京本地植物,如南京椴、秤锤树等。在紫金山的生态修复项目中,大量种植本地植物,恢复山林植被。本地植物对本地气候、土壤适应性强,能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,维护生物多样性。

植物搭配:在雨水花园和湿地景观中,进行合理的植物搭配。如在玄武湖的湿地景观中,将挺水植物、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合理搭配,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,提高雨水净化效果和景观的丰富度。


六、维护与管理

定期检查:南京市政部门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,对海绵城市设施进行定期巡查。每月对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进行检查,查看植物生长情况、设施是否损坏等。每季度对排水管网、地下储水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,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。

清理与维护:在雨季来临前,对海绵设施进行清理,清除杂物、垃圾,保障设施排水畅通。对植物进行定期修剪、施肥,增强植物的生长活力。如在玄武湖公园,定期清理雨水塘中的杂物,对园内的植物进行养护,确保海绵设施正常运行。

宣传教育:在南京的社区、学校、企事业单位开展海绵城市宣传活动。通过举办讲座、发放宣传册等方式,让市民了解海绵城市的作用和意义,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维护,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南京城。


通过以上全面且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实施,南京能够有效应对多雨天气带来的各种问题,成功构建海绵城市,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,让南京在多雨季节依然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,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、安全的生活环境。

网站客服咨询:

立即咨询

咨询热线
400-894-0028

立即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