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水处理内回流是脱氮工艺中的重要环节,通过将好氧池中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池,为反硝化反应提供硝态氮,从而实现污水的高效脱氮。内回流比一般控制在200%-400%,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脱氮效率和系统运行成本。合理调控内回流比,可有效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出水水质达标。
一文了解污水处理内回流是怎么回事
在污水处理的复杂流程中,内回流是极为关键的一环,尤其在脱氮工艺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内回流也被称作硝化液回流 ,主要存在于诸如 AO、AAO 等脱氮工艺中。这里的 “内” 是相对于整个污水处理系统而言,硝化液回流并未脱离系统,只是在系统内部循环,与脱离系统的污泥回流(外回流)形成对比。比如在 AO 工艺中,内回流就是将好氧池产生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池。
内回流有着重要作用。其核心作用是把曝气池中硝化反应生成的硝态氮,带回反硝化池。在反硝化池中,硝态氮能为反硝化细菌提供化合态的氧,促使反硝化反应得以进行,最终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排出,实现污水脱氮的目的。
内回流与脱氮效率紧密相关。反硝化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η=(r+R)/(1+ r+R),其中 R 是外回流比,r 是内回流比。由于外回流比通常控制在 30 - 50%,数值较小,所以公式可简化为 η=r/(1+ r) 。从这个简化公式能明显看出,在碳源充足的情况下,反硝化脱氮效率主要由内回流决定,内回流比越大,脱氮效率理论上越高。
实际运行中,内回流比一般控制在 200 - 400% 。若内回流比过低,会导致脱氮效率大幅下降,污水中的总氮(TN)难以充分去除,出水 TN 容易超标。相反,内回流比过高也存在问题。一方面,会携带更多的溶解氧(DO)进入缺氧区,破坏反硝化所需的缺氧环境,导致反硝化不充分;另一方面,过高的内回流会增加水力负荷,使缺氧池实际停留时间缩短,同样影响反硝化效果,还会造成电费成本上升。例如当内回流比大于 600% 时,脱氮效率提升幅度有限,性价比变低。
为保证内回流正常发挥作用,还需注意一些问题。比如要防止内回流携带过多 DO,可采取关小内回流处曝气、将内回流处曝气改为搅拌机,或者在曝气池后增设脱气池,让混合液先脱气再回流至反硝化池等措施。此外,内回流泵需设置备用泵,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内回流停止,引发硝化系统崩溃,若出现故障,也可用潜水泵临时替代。
污水处理内回流对于提升脱氮效果、保障出水水质达标至关重要,在实际操作中,需根据水质水量等实际情况,合理调控内回流比,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稳定、高效运行。
污水处理内回流的具体设备、计算细节,或是与其他工艺环节的协同运作感兴趣,都可以告诉我,我能进一步展开介绍。